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法工作 > 正文

黔南:“双语”巡察接地气 基层群众更满意

作者:韦梦诗 袁鹏 编辑:喻玉 来源:黔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9-06-12 17:08:47

字体:T大 T小


  为确保巡察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监督无死角,我州结合少数民族人口聚集实际,探索开展“汉语+少数民族语”的“双语”巡察,有效解除语障,全面助力村级巡察扩面增效,增强了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截至目前,全州已完成对206个民族村的巡察,共发现问题1826个,问题线索118个,立案42人,党纪政务处分36人。
 
  “双语”宣传 让少数民族群众语言听得懂
 
  为有效解决群众言语不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全方位“双语”宣传。一是“流动式”播报。将巡察内容翻译成苗语、布依语、水语等语言并录制成“双语音频”,通过村级“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在各村进行播报,确保巡察的声音真正传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耳朵心坎。二是“山歌式”传唱。将巡察内容编成“双语”山歌,通过唱山歌的形式,把巡察的内容、方式、成效唱进群众心里。“巡察工作听民声,巡察组队驻进村,感谢市委巡察组,为我两委指良方,立行立改抓实干,民得实惠唱赞歌......”,都匀市自编自唱的《布依山歌唱巡察》最近广为传唱。三是“地毯式”公告。协调省州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协会,邀请相关民族文化研究学会专家将巡察公告翻译成“双语”张贴宣传。同时采取制作宣传视频、专人现场解说等方式,并依托QQ群、微信公众号、网络等新媒体广泛传播,将巡察的对象、内容、联系举报方式告知群众。
 
  “双语”访谈  让少数民族群众诉求说得出
 
  为解决语言沟通障碍,有效化解群众诉求,通过“固定+流动”模式开展“双语”接访。一是建“双语”人才库。将熟悉少数民族语言、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布依族、苗族、瑶族、水族、毛南族的干部纳入“双语人才库”,在巡察少数民族村时从中抽选干部作为“同声翻译”参加巡察。二是用“双语”接访。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语言不通、诉求反映困难的问题,在赶场天摆摊设点,派组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走到群众身边了解群众诉求。“刚麻连事答瓮齐。”(苗语:我有一件事跟你反映。)“瓮用扎,瓮里齐几几?”(苗语:你好,你要反映什么?)这是福泉仙桥乡赶场天巡察组干部用苗语忙碌接访的一幕。三是开“双语”会议。通过“院坝会”、“坡头会”等方式用“双语”与群众“拉家常”“摆龙门阵”,及时汇集村情民意。“我们白天忙在坡上做活路,有些问题没得闲去反映,感谢巡察组的叔叔孃孃来这点听我们讲没解决的事情,不用我们专门跑政府一趟啊。”荔波瑶山乡瑶麓村村民激动地说。
 
  “双语”反馈  让少数民族群众心结解得开
 
  为解答群众的“问题”、“诉求”,整治少数民族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开展“双语”反馈。一是“面对面”讲政策。巡察结束后,镇村针对巡察反馈关于少数民族群众反映集中的土地确权、危房改造、低保评议等问题,组织双语宣讲员采取集中答疑、上门宣讲等方式,面对面向群众讲政策、答疑问。“你们讲解的这些内容,解开了我心里面的疑问,我们也晓得了国家有哪些优惠政策,自己能够得到哪些补助”,龙里县湾滩河镇果里村村民这样说道。二是“心贴心”解民难。为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吹糠见米”,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采取边巡边改的方式,督促相关部门解决民族群众办事难、来回跑、不方便等问题共370余件次。都匀市在对归兰水族乡合心村巡察走访时,五组李学祥户用水语反映“我家田2014年被村里征用后钱没付给我,修路时把泥巴倒到我家田头,现在无法种田,跟村里面反映了好久他们也没跟我解决。”的问题,巡察组得知后,立即了解详细情况,并督促村委立行立改。随后,村主任和巡察组的同志一起到李学祥家,亲自把400元的清理补偿款交给他,他高兴的握着巡察组干部的手,一个劲说“哚些嗦的”(谢谢你们)。三是“手牵手”共监督。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群众呼声强烈、问题反映集中、信访矛盾突出的少数民族村开展巡察,邀请群众参与监督。三都县对都江镇高坪村开展巡察期间,走访时一村民用水语反映,“村里2017年扶贫野鸡养殖项目鸡苗死亡严重”。巡察组与当地群众一起深入走访了解,及时将问题线索移交县纪委,对都江镇分管领导、农业服务中心及高坪村党支部书记等6人进行失职问责,分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并召集群众用水语作了情况反馈。(韦梦诗 袁鹏)

(编辑: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