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有奔头 法治暖人心
——独山县林盘村法律援助精准脱贫见闻
在独山县基长镇,重峦叠嶂、群峰连绵间,坐落着一个古老的布依山寨“林盘村”。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相伴而生的便是极度的贫困。
8月7日,记者来到了这个省级深度贫困村,眼前的情形令人惊喜,整洁的水泥路旁,五彩风车随风转,一派喜气洋洋;路边的垃圾桶有序摆放,村道小巷干净整洁;活动广场设施齐全,老人小孩齐欢笑;法治宣传随处可见,文化墙上画“文明”。
据了解,林盘村是黔南州司法局的帮扶村,村里的“第一书记”是位懂“法”的专家。林盘村除了在基础设施、教育环境、产业发展、人文风貌等各方面“焕然一新”,还成为远近闻名的“法治村”。随着脱贫摘帽的目标日益接近,从2014年至2018年,林盘村已累计脱贫274户1215人,贫困发生率从48.43%下降至11.58%。
村居美颜乐了乡亲
说林盘村地处偏远,其实只是偏。独山县基长镇所在地,距离林盘村不到5公里,而林盘村浪抹组,距离镇所在地更近,不到3公里。但村民去趟镇上,要走土路七拐八拐的绕一趟。
“全村只有浪抹的通组路还没修,今年,浪抹的路,终于被列入日程。”州司法局派驻林盘村第一书记、同步小康工作组组长李中原说,村民对路的需求确实急迫,但是修路要占地、砍树、拆房,加上前些年浪抹没有享受到一些公益事业,村民们带着心中的积怨讲起了“条件”。
1公里通组路,涉及40多户人家,李中原组织开群众会,也没有人理他。浪抹组组长蒙焕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李中原前后五登家门拜访,知道了村民们的“条件”——浪抹组的安全饮水管道还没有通。“大家放心,今天开完会,我明天就把水管拉来。”李中原给村民们吃下一颗“定心丸”。果然,第二天,900米安全饮水管道到了,浪抹组出工出劳80多人开沟,前后仅3天时间解决了51户2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讲得到,就要做得到。”这是李中原与村民打交道坚持的底线原则,为此,安全饮水管道也是他个人先垫资1万元购买的。
正当李中原带着工程队进组修路时,浪抹的村民“反悔”了,上演了一场堵工堵路的“戏码”。他深知贫困落后的症结,主要在路!只有路修通了,才能发展产业,才能改变贫困山村的面貌。“村里的通组路都修得差不多了,现在就剩浪抹没有路,大家可以不愿修路,但是不能违法,堵工堵路解决不了问题。”这一次开会,李中原穿上了他的警服,不厌其烦的和村民讲法律、谈发展,路通了,路两边的荒坡可以用起来,村里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发展产业,大家出门就有事可做,有钱能赚。这次开会让一些村民“动心”了,陆陆续续让出地、拆掉房、砍了树,支持修路。
村里的最后一条通组路修好了,村民们把路唱进山歌:“以前走的是羊肠道泥巴路,现在水泥大道真宽大。”记者走在林盘村,看到村里的道路两旁五彩风车随风转,到处喜气洋洋。“林盘村的变化,在于村集体努力+自身努力+社会努力。”李中原说,除了路,村里还新建了6个活动广场、文化长廊、冲水式公共厕所,每个组还建有安全饮水池,变化的是村里的人居环境,拉近的是群众的心。
种桑养蚕兜里存钱
“万招,我出门了,你照顾好你爸。”天刚亮,廖万招的母亲就出门了,径直走向离家不远的桑园里,采桑就是她现在最看重的事情,虽然采一斤桑叶只有三毛五,但是她手脚麻利,一天能采上百斤桑叶,也有差不多60块钱收入。
60块的工钱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却是一根“生存”的稻草。廖万招马上就读大二了,她的弟弟还在独山读高三,“原本这个家庭通过两个孩子考上大学,就能改变贫穷的现状,可是万招的父亲因为突发事件导致高位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李中原说,这个家庭又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两个孩子读书有国家助学政策补助,还有村里联系的公益机构捐资助学,她的母亲可以在家里就近打点零工贴补家用。
廖万招家的情况更加坚定了李中原最初的想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他说,林盘村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孩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占了一半,村里要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林盘村,土地破碎,全村共有4163亩耕地,其中可利用的仅有2000多亩。“通过调查发现,林盘村大部分为沙性土壤,适宜栽种桑树,同时,种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短平快产业,就业需求量大,市场前景不错。”李中原说,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的指引下,广州市对口帮扶林盘村1000万元项目资金,村里又自筹了500万元,建设了17000平方米的蚕房。林盘村还流转了1500亩土地种植桑树,每亩每年的流转费是600元。
记者看到,每一个蚕房上都贴着“贫困户蚕房分配示意图”,蒙国武、王吉安、韦兴盛……蚕房的产权是归林盘村集体所有,覆盖了建档立卡贫困户404户1583人。“这里的蚕房我有28.5平方米哩,我可以学好了技术自己在里面养蚕,也可以出租给公司养蚕,我还可以在蚕房里面打工,土地流转出去一年有流转费。”贫困户蒙焕全告诉记者,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自己选择。
林盘村通过“镇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几根绳”拧成“一股绳。“一批有500张蚕,一般20天蚕就结茧,每张蚕的产量在150斤,按照现在每斤20元算,一张蚕的产值在3000元。”林盘村蚕园基地的总经理韦自能说,每年从5月份到11月份都可以养蚕,蚕房里固定的就有48个村民长期务工,桑园里就更多了,现在每天有300多人在采桑叶。
蒙炳群今年60出头了,她不是林盘村的村民,家住阳地村,来一趟蚕房要走一个半小时,但她还是坚决要来蚕房里打工,“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5张蚕,每天都是撒灰消毒、打扫卫生、投桑叶……每天工资就有80块钱,还一个月不间断,每天都有事情做。”蒙炳群说,这种包吃包住,脱产打工领固定工资的好事哪能不来。
“从去年7月份蚕房开始养蚕,到现在基地的毛收入已经突破了100万元,去年支付的劳务工资也在68万元左右。”韦自能说,他也是一个“外行”,从水电站到蚕房,一路学习养殖技术、学习管理,村里集约化、规模化的养蚕也是边学边用,摸着石头过河。
令村民们欣喜的是,他们养出的蚕茧品质非常好,一根蚕丝能拉出1500米,品质比江浙地区的更好,销路根本不愁。韦自能说:“外地有些公司来收蚕丝,但是根本不够呀,我们的蚕茧一出来,基场镇的贵州恒盛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就派车来拉,路程只有10分钟。”
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遵纪守法利国利民利他人,违纪违法害己害家害子女。”记者在林盘村随处可见各种法治宣传标语、法治文化墙、法治漫画……
李中原告诉记者:“去年3月份,我刚到林盘村就遇到一件棘手事,村里一户人家女婿和岳父动手打架,因为女婿用了岳父家里的电就动手。了解之后发现,林盘村的一些家族矛盾、田土地皮纠纷不断,村民解决问题也是采取一些比较粗暴极端的方式。”李中原作为一名司法行政工作者,他决心要在驻村工作中发挥他的专业优势,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向农村延伸,以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上个月,林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蒙国明来到村委会,专程找“第一书记”李中原,“李书记,我想申请法律援助,通过法律方式解决包工方拖欠我们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用法律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在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李中原立即带着蒙国明到独山县基长镇司法所按程序提供法律服务。
“了解后得知,这是去年7月份的事,包工方王某某未按约定如期支付所欠薪酬,且屡次以各种理由拖延支付蒙国明等工资薪酬期限,双方各执己见矛盾上演越发激烈,最后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李中原说,在调查核实清楚事件缘由后,他和基长镇司法所负责人均认为,以调解方式最符合当事人双方利益,于是在充分了解当事人双方家庭实际情况和尊重林盘村当地的民风习俗后,从情、礼、法等方面对双方进行耐心的劝解,引导他们学会并懂得通过法律渠道合理解决矛盾冲突,避免出现群体性冲突或引发刑事案件。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王某某一次性付清所欠蒙国明等人薪酬握手言和。
贫困户蒙国明通过申请法律援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仅仅是全州司法行政系统“148”法律援助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由于村民缺少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在农村容易被忽略。”李中原说,激发村民发展的意愿和内生动力,要把握自治是核心,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
服务基层,法治先行。因此,李中原坚持“法律服务+志智双扶”相结合,在林盘村创新实践“法治、德治、自治”的“三治”乡村治理模式,林盘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法治村”。“在林盘村,主要由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支两委人员一共组成了六支队伍,分别是村容监督队伍、风序良俗队伍、公益建设队伍、政策宣传队伍、综治维稳队伍、林盘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李中原说,六支队伍整合各方面的功能,一篮子办事,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贫困群众了解了如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找到法律顾问进行咨询,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也让党的好政策更快、更实地走进村民。
林盘村除了建设法治宣传广场、普法夜校,设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还在每个村民小组发展了两名法律明白人。吴大文是林盘村诸多法律明白人中的一位,记者在他家的房屋外墙上看到,“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弘扬法治精神 推进依法治村”等法治名言。他说:“守法、懂法、用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很有用的。”
“法治进村,光讲法律的条条款款是不够的。”李中原说,要充分发挥村里的党小组、组管委、监管委等群主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志智双扶·十比十评”乡风评议,用群众评价的力量褒扬社会新风、批评不良现象,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牟泗亭 戢余)
(编辑: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