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法工作 > 正文

如何变身“白富美”?来看贵州这个小山村的基层善治“密码”

作者:罗春菊 编辑: 来源:黔南州政法全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4-10-10 11:12:35

字体:T大 T小


  村庄靓丽,白墙黛瓦,传承乡愁有韵味。走进贵州长顺县长顺代化镇朱场村,干净、整洁的串户水泥路连接着家家户户,一盏盏明晃晃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寨的每一个角落;村里有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树荫下是一个个精致宜居的特色庭院,淳朴的村民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一幅乡村善治的美景图呈现在眼前。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农村要有新风貌新生活。”朱场村村支书金亚介绍,进入新时代,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朱场村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群众参与自治积极性不高等热点、难点问题,从村组干部配备、法治建设、德治教化、平安建设等方面入手,搭建了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先后推出“多网合一”“积分制”等多项举措,在“民呼我应”“民问我答”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
 
  一“网”覆盖,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朱场村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山村,距长顺县城62公里,辖区共13个村民小组516户2308人,村干部只有5人。如何服务管理好这么一个少数民族村,曾是摆在村委面前的一个难题。
 
  “以前一件事、一项政策传到每户村民,至少要两三天,中间传错话也时有发生。村里事情多,有时候5个村干部全扑上去,也是疲于奔命。脱贫攻坚期为突击发展也遗留了很多历史矛盾问题,干群关系受到极大影响。”村支书金亚感觉这种服务群众的模式难以解决村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村级网格是村级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群众诉求处理、风险隐患感知的基本节点。2024年3月,朱场村开始建设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搭建“村级党组织网络--党小组-村民小组网络”三级网格体系,将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纠纷调解、应急救助等功能合成“一张网”,形成了党建引领的“多网合一”网格化管理,构建起严密的组织架构。铺好一张网后,按照“不少一户不落一人”“住户相邻、邻里守望”原则将全村516户划分为5个“网格”和46个“十联户”单元,构建了“1名综合网格长、5名网格员、46名联户长到组服务的‘N’力量”的“1+5+N”网格服务体系,变“九龙治水”为”一网统管”,实现“网有人管,格有人领,活有人干”。
 
  “上级政策第一时间通过网格员精准传达到每一户,村里的风险隐患、矛盾纠纷也能及时发现上报,多数在网格内就解决了。”金亚说,我们还要求“网格员”就近传递信息、发现情况、自主治理,从而织就一张群众广泛参与、邻里互相守望的基层治理网,有效减少信息不畅,许多惠民政策在网格内落实的更迅速、更便捷。
 
  罗莺子是土生土长的朱场村人,现在是朱场村场地组的网格员,一大早,她骑上电动车,从家出发开始一天的走访工作。
 
  “那天要不是你的耐心劝解可就出现大麻烦了,感谢感谢……”罗莺子手机里的网格微信里,消息一直响个不停。平日里,她深入辖区,以谈心、交心、拉家常的形式,把党的理论书籍、惠民政策文件、法律法规送进村民家中。同时,针对村里常见的山林地界、婚姻家庭、邻里矛盾,她主动当起调解员化解邻里“小疙瘩”,对无法解决的矛盾及时上报,努力把矛盾纠纷控制在网格内,“有事找莺子”也成了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多网合一”让朱场村的基层治理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24年以来,朱场村累计落实帮办服务70多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1个,化解矛盾纠纷31起,做到让群众“有事找党员、事在网中办”,全面打通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两项”机制,激活乡村治理“一池春水”
 
  “禁止开展“打媒拉”等封建迷信、宣传邪教活动;禁止不孝敬、不赡养父母;.....”树立在村口欢迎牌旁的村规民约、组规民约,无声地述说着朱场村的自治、德治、善治故事。
 
  实现乡村善治,不仅需要系统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方法制度的创新更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朱场村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建立“群众共治”家庭积分制、议事协商机制等乡村治理新方法新举措,将“村民自治”再升级。
 
  建立“群众共治”家庭积分制,朱场村坚持奖善行、立标杆,结合乡风文明、孝老敬亲、见义勇为、移风易俗、勤劳致富、邻里和谐、志愿服务等内容,对村民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赋分,让“道德可积分、文明可加分、善举可得分”,让“小积分”兑出和美乡村新风貌,凝聚乡村治理“大能量”。
 
  “村里实行的这个积分制真是好,现在,家前屋后的环境都变好了,我们村环境越来越美了,村里风气变得更好了,而且还可以用积分换取洗衣液、电饭锅等生活用品。”朱场村老党员陈定兴对村里实行的积分制治理新模式竖起大拇指,下雨天排水沟堵了,有村民主动去疏通;邻里之间纠纷少了,相处和气多了……
 
  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堵点,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共建和美乡村。2024年,朱场村完成了水井下方河道治理、新建农田灌溉管道、维修路灯、改造生猪小单元等工程,村口的臭水塘也改造成了荷花池,还精心打造了一条木栈道,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逐步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能做成这些事,得益于我们村有个好传统,那就是有事大家商量着办。”村主任冉启武介绍,通过推行“一事一议”议事协商机制,搭建议事协商平台,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组管委会、院坝会,不仅能让村民及时了解村里的各项事务进展情况,更成了一个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的平台。在这里,大家把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难点一一提出来,村里通过分类甄别,制定问题清单,把小事办好,大事办妥。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朱场村还举办了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季度为高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宴、每年为大学生们发放助学奖励金、“三八”妇女节的普法学法、暑假期间的防溺水宣传、“九九”重阳节的敬老尊老关爱活动等,让文明之花在朱场村处处绽放,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共治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通过我们做的点点滴滴,让每个群体的地位都得到体现,增强了‘一家人’的观念,大家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冉启武感慨地说,现在大家对村里的事情更热心了。
 
  “党建+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金秋9月,走在朱场村的乡间道路上,金灿灿的稻穗簇拥着整个村庄,烤烟、辣椒、玉米等产业连成一片,田间瓜果飘香一片金黄,烟火之气馥郁浓香.....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汗水里夹杂着欢笑,个个脸上洋溢着花一般的幸福。
 
  乡村治理,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农民富裕富足,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产业发展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朱场村坚持党建引领,将村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发展优势深度融合,立足村情实际,以“党建+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认真落实激励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将提升群众内生动力作为重要工作,在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赋能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擦亮生猪养殖老牌子,发展种草养畜新技术,大力发展烤烟、辣椒、玉米种植等农业产业,构建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带动近百户村民就业增收,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据了解,目前,朱场村生猪养殖利益联结全村516户群众,已兑现分红资金26万元;采取“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养殖小黄牛120余头、西门塔尔牛50余头;在村内选取有技术有能力有资源的75人组建劳务工程队实施村内基础设施项目,有效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务工增收;今年,朱场村集体经济已收益21.4万元,预计年底收益可达40余万元。
 
  此外,朱场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优势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动员群众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致富能手、种养殖大户,发挥好能人带动效应,不断推动产业扩能增效。同时聚焦产业就业,通过“新时代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田间课堂”等载体,培训党员群众50余人次,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种养殖技术和水平,夯实发展信心。
 
  罗文惠是土生土长的朱场村人,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自从生猪养殖基地投入使用以后,他就到基地里来务工,自从在养殖基地上班以后,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我没上过学,光有一身力气,几十年来只能在家里种种地,我从来不敢想自己能买牛来养,现在政策很好,买牛还能享受补助,还教我们养殖技术,太好了。”监测户金木生高兴地说,他今年饲养了5头牛,到户奖补政策的落实,给他带来了经济上的极大支持。
 
  “以前不外出务工日子过不下去,现在能在家门口挣钱,再也不用去外地漂泊打工了。只要肯干,以后的日子,会更有奔头。”看着村里产业越来越红火,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开始大量回流,还引来不少年轻人到村里就业创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朱场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全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项工作顺势而起,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有产业、有美景、有人气、有氛围,当地群众用勤劳和奋斗让朱场村从边远穷村落,转变成为高岗上的“白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