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报送排名 > 惠水 > 正文

惠水县王佑镇:“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探索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实践

作者:褚德巧 编辑:简远睿 来源:惠水县王佑镇 发布时间:2025-10-17 09:47:21

字体:T大 T小


  在推进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惠水县王佑镇坚持以党建为核心,聚焦“文化筑基、文化铸魂”主线,以新华村为试点,深度挖掘本地“三槽文化”“谢氏家训”等文化资源的治理价值,将党组织优势与文化影响力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贴合民族地区实际、彰显党建引领作用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党建领航定向,锚定文化治理核心方向
 
  强化组织支撑,压实治理责任链条。选派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驻点新华村,指导村党支部,推动构建“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的工作体系。依托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将“三槽文化”传承、家训践行与村级重点工作结合,以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为切入点,确保党组织决策始终贴合群众需求,文化治理始终在党建引领下稳步推进。
 
  建强骨干队伍,凝聚治理多方合力。由村党支部牵头,组建“党员+老党员+文化骨干+群众代表”的文化资源挖掘小组,系统梳理本土文化资源脉络,筛选具有治理价值的文化元素。将文化素养、群众威望作为党员先锋岗评选标准,鼓励党员主动承担文化传承与治理宣传职责,形成“支部引领、骨干带头、群众响应”的文化治理合力。
  深挖文化资源,明确治理载体定位。重点提炼“三槽文化”中“淳朴、团结、友爱”的精神内核,将其与党的群众路线、基层治理要求深度融合,统筹资金、场地、人才资源,支持党群联动打造“三槽文化记忆馆”。馆内陈列反映村庄变迁的实物、图文资料及党建工作成果,将其明确作为镇党委宣传政策、凝聚群众、传承文化的“红色阵地”,切实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与党组织工作的双重认同。
 
  文化筑基铸魂,构建多元治理实践体系
 
  以文化聚共识,筑牢思想根基。将“三槽文化记忆馆”作为思想教育主阵地,不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忆变迁、感党恩”主题宣讲,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群众生活变化,让村民直观感受政策红利,将“感恩党、跟党走”的情感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
 
  以文化定准则,规范日常行为。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时,将“谢氏家训”的道德要求、“三槽文化”的行为准则转化为具体条款,明确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公共卫生等领域的规范标准,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让文化规范成为治理“硬支撑”。
  以文化搭平台,激活参与动能。组建“党员文化志愿队”,由党员牵头开展“文化宣讲进院落”“家训诵读会”等活动,在传递文化的同时,动员群众参与村庄建设。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党员带头清扫,群众主动加入,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2024年以来,新华村累计参与投工投劳超300人次,推动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变为“党群一起干”。
 
  试点成效显著,彰显文化治理独特价值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党建引领作用更凸显。在党组织与文化的双重引领下,新华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大幅提高,2024年村级矛盾纠纷发生率显著下降,“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村”的目标基本实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中,在家群众主动投工投劳率达85%以上,党组织的组织力、号召力得到充分体现,为全镇提升治理效能提供实践参考。
  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党建文化浸润更深入。“三槽文化”与“谢氏家训”的传承推广,推动新华村迈上新台阶,“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成为普遍共识,婚事新办、丧事从俭的新风尚逐步形成,2024年新华村无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案例;群众之间互助行为明显增多,农忙时党员带头帮困难户抢收,带动形成“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党建文化的浸润作用持续凸显。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党建服务温度更暖心。以“三槽文化记忆馆”为依托,设立“党员便民服务点”,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医保报销协助、养老认证等服务,累计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急难愁盼”问题20余件;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党员志愿者定期上门陪伴、送服务,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对生活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为提高治理效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