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里公安中有这样一群人,她们以独特的坚韧和柔情,在高墙之内守护着拘留所这片特殊“阵地”。用坚韧与柔情,展现着强大的公安“她”力量。
袁芳,这位2000年就投身公安事业、现任龙里县拘留所副所长的女民警,无疑是其中的中流砥柱。她的工作如同在荆棘中寻找玫瑰,充满挑战且又意义非凡。
拘留所关押的是涉及轻微违法的行政违法人员,与监狱关押的执行刑罚的罪犯存在本质差异。对拘留所违法人员的管理、关怀、教育和改造,关乎着能否降低在拘人员风险、在拘人员能否认识及改正错误,对其自身未来发展、对社会安全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拘留所的日常工作里,袁芳全身心投入到对在拘人员的关怀与管理之中。她深知在拘人员身处特殊环境,心理压力远超常人,女性在拘人员心理更是敏感脆弱。初入拘留所时,巨大的环境落差常让她们陷入崩溃,以泪洗面、拒绝进食是常有的事。面对这样的情况,袁芳总是第一时间出现,24小时贴心陪伴,用温暖话语和真诚关怀安抚情绪,像守护家人一般,防止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
拘留所里人来人往,人员流动频繁、成分复杂,要及时掌握每个人的情绪变化,难度更是超乎想象。但袁芳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如同一名心灵捕手,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在拘人员情绪的细微波动。“从眼神、从动作、甚至从饭量的多与少,这些都能看得出他们的心理状况。”袁芳说。每一丝一毫的情绪起伏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才能确保拘留所的安全与和谐,这份责任感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观察与沟通上,更体现在一次次棘手问题的处理中。
2025年春节前夕,一名失信被执行人因面临要在拘留所里度过春节,心态极度不稳定。了解情况后,袁芳主动联系债主和法院,积极搭建沟通的桥梁,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停穿梭于各方之间,耐心倾听每一方的诉求,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平衡点。在袁芳的不懈努力下,双方终于达成补偿协议,这名失信被执行人也获得了谅解,提前出所与家人共度春节。在离所的那一刻,失信被执行人眼中的感激和对新生活的希望,让袁芳真切感受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做好调解工作的决心。正是这种决心,让袁芳在面对后续的调解工作时更加全力以赴。
在袁芳参与的众多调解工作中,有一起打架事件令她印象深刻。当时两名当事人因琐事大打出手,双方均有不同程度受伤,在派出所时就互不相让,坚决要求对方被行政处罚。然而被关入拘留所两天后,通过袁芳等管教民警的谈心谈话和法律知识宣讲,双方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转变,袁芳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她意识到这是化解矛盾的绝佳时机。于是她分别与二人深入交谈,以理服人,详细分析打架行为带来的后果,又以情动人,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难处。在袁芳耐心的劝解下,两人终于认识到一时冲动带来的错误后果,不仅达成和解、握手言和,甚至还成为了朋友。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袁芳出色的调解能力,更彰显了她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感化力量。
2025年1月以来,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龙里县拘留所就共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起,其中司法调解3起,调解金额达14余万元,提前解除司法拘留3人;治安调解4起,包括化解因殴打他人引起的矛盾纠纷2起,阻碍执行职务2起。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她对工作的执着与坚守,更是公安“她”力量在“坚守初心、与民同心、尽职尽心、团结一心”黔南公安价值体系下绽放的光彩。
袁芳宛如拘留所里的一束光,用自己的温暖照亮了在拘人员迷茫的心灵。她用耐心、细心和爱心将教育感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角落,让那些迷失的灵魂重新找到方向。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与坚韧,诠释着公安工作的神圣使命,成为拘留所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也让我们看到了公安工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付出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