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瓮安法院最近审理的一起离婚纠纷中,王某与吴某因子女抚养问题争执不下,最终法院依法判决,驳回原告的离婚诉讼请求。然而这起案件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判决本身,而是判决之外那份跨越审判台的温情。
案件审理期间,细心的承办法官注意到了坐在旁听席角落的小吴——这个十二岁的少年长期跟随祖父母生活,父母常年在异地打工,与母亲见面的次数很少。他安静地坐在那里,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仿佛想把自己藏进椅子的阴影里。
“孩子不应该成为父母婚姻的牺牲品。”正是这样的理念,让瓮安法院在审结案件后并没有简单画上句号。他们向当事人发放了《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建立起专门的小吴关爱档案,还将这个沉默少年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在了心里。
“我想要一个篮球。”在一次回访中,小吴在心愿卡上悄悄写下这句话。干警们后来才知道,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只有在篮球场上才会眼睛发亮。
新学期来临前,法院的干警特意带着一个崭新的篮球再次来到小吴家。当橙色的篮球递到手中时,小吴紧紧抱住它,嘴角扬起一道浅浅的弧度:“谢谢叔叔阿姨。”
除了篮球,干警们还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法治宣传手册》。他们坐在小吴身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他讲解如何防范诈骗、怎样面对校园欺凌,法院干警用这些知识为这个即将升入初中的少年筑牢安全屏障。
事实上,瓮安法院在处理这类家事案件时,早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保护机制:判后回访、心理疏导、关爱帮扶,以及“一人一档”的个性化关怀。这些举措看似微小,却像阳光一样照进了许多像小吴这样的孩子的生活。
法律是冰冷的条文,但司法可以是温暖的守护。瓮安法院用行动证明,司法为民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的坚持与守护。下一步,瓮安法院将继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通过司法温情的传递,守护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