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走访建档立卡户回来,主要还是看看国家发放的补助金是否顺利送到困难群众手中。”在黔南州瓮安县猴场镇下司社区,瓮安县检察院驻村干部饶太平依然忙碌着。再过几个月,饶太平就要退休了,从部队转业到瓮安县检察院,转眼间,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饶太平说,虽然精力有限,但是他目前最想做的就是发挥自己的余热,给年轻检察干警传授更多的经验,主动承担起传帮带责任。
退伍不褪色 退役不退志
1978年12月,饶太平和其他青年一样,积极响应祖国召唤应征入伍,走进军营。1981年10月,饶太平从广西军区某部队退役后,分配到瓮安县检察院工作,先后在该院办公室、经济检查科、批捕科、第一检察部工作。
1987年3月,饶太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始终干一行、爱一行,一直保持着军人本色,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始终继续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认真履职尽责。
饶太平说,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风貌,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担当。作为检察战线上的一位老兵,从部队到检察机关工作,他身上的绿色军装变成深蓝色的制服,但是他永远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在砥砺奋进的路上,让他体会到,作为战士,无论什么时候,始终要做到脑子里有任务、肩上有责任,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战备状态。工作中,碰上矛盾不上交,发现问题不迁就,遇到困难不回避,面对责任不推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得冲出去、撑起来。多年来,饶太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如今,这种铸军魂、担使命、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已经融入到瓮安县检察院这个大家庭中,在瓮安县检察院,许多年轻干警,本色绽放,学会把责任扛在肩上。
爱岗敬业 严把事实证据关
“在那个年代,条件有限,不像现在,有信息化技术手段支撑,对待每一个案件中所发生的细节,要反复推敲,细之又细。”饶太平说,每天一大早,配上干粮,步行去10多公里乡间小路的案发现场进行勘验是常事。
“在审查批捕工作中,认真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严把事实和证据关,必须做到不枉不纵。”饶太平说,在工作中,除了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外,还要对现场勘查提取的证据进行认真的审查,对下步侦查方向提出建议。
“刑事案件都必须先后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才能终结,由法院判决后送达相关机关执行。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饶太平说。
多年来,由于从事公诉工作时间比较长,饶太平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始终进行严谨和细致的审查,对案件在侦查阶段收集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和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对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对复杂案件把握不准时就向经验丰富的老同事请教,还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款,通过公诉,在法庭上运用法律揭露了犯罪,保护了国家和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真心真意帮扶 成为群众贴心人
“看到他们从交通不便的山间搬到崭新的移民新居,我从内心祝福他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饶太平说,搞好脱贫攻坚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检察干警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2017年11月,按照瓮安县检察院党组的安排,饶太平“下沉”到瓮安县猴场镇下司社区进行脱贫攻坚工作,他吃住在村里,迅速和群众打成了一片。
“饶叔,你到家里坐着等我嘛,我扫完这段路就回来。”在老响寨村民组,村民杨天友见到饶太平的到来,显得激动而高兴。
饶太平说,几年前,杨天友因意外事故导致残疾,身体行动不变,后来他将情况上报,杨天友一家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饶太平考虑到他家里还有孩子读书,最后又奔走相关部门积极协调,给杨天友申请了清扫村里路面卫生的公益岗位。这样一来,杨天友又多了一份保障,免除他后顾之忧。
“脱贫攻坚工作越到最后,越是最吃劲的时候,许多困难群众的诉求都不一样,有的群众已经实现不愁吃、不愁穿,有的还想在易地扶贫搬迁新居家门口做点小生意,但是由于缺少法律知识,不小心就容易被骗,导致返贫致贫。”饶太平说,他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能和优势,积极帮助群众书写法律文书,引导群众学法、懂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再难也要把这件事做好。
饶太平说,疫情稳定后,面对唐家冲村民组包保的50户人家,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和养殖种植的问题。在走访的过程中,饶太平积极为村民推荐就业岗位,在微信群、朋友圈发布有关就业招工的信息,尽所能及帮助困难群众。
长期吃住在村,每天一早起床就下村、下组逐家走访,每天来回奔走在乡间小路上,已经成为饶太平的工作常态。每当回到驻村宿舍里,想起家里生病无法照料80多岁的老母亲,饶太平心里不是滋味。饶太平说:“随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等我母亲康复后,我也想带上母亲来看一看自己曾经工作过的这片热土和已经脱贫致富的父老乡亲们。”对于这一天的到来,饶太平和猴场镇下司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民们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