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从这个路口进去,当初我们来的时候,还没有沥青的路面,到处坑坑洼洼的。”3月2日,记者跟随瓮安县检察院驻村工作组第三组组长赵守富走访几户帮扶对象,一进人猴场镇下司社区后坡组的路口,赵守富便向记者介绍他刚驻村的情况。
2017年11月6日,瓮安县检察院选派他到猴场镇下司社区来驻村,任驻村工作对的三组组长,负责4个村民组385户1199人的脱贫攻坚工作。
“村口这家是陈举远家,他67岁了,年初大雪,他家的瓦屋全部坍塌,他在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我,我到现场看了之后,就立马联系施工队来给他重新修缮,但当时路面凝冻,都是靠人力推着车上来,在年前就给他修好了。”说起后坡组村民的情况,赵守富如数家珍。
沥青路面一直延伸到村庄深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条清澈的河水蜿蜒在田间。
“前年刚驻村的时候,河道里全是垃圾,路边上也是生活污水和动物粪便,臭气熏天,井水在河道旁,水质没法保证,抽上来的水都长了‘绿毛’,衬得水都变绿了。”听着赵守富的介绍,我无法把眼前清澈的河水和他所描述的臭水沟联系起来。
车子停在了唐仕余家的门口,他正在猪圈里忙活,见到我们来就热情邀请我们进屋里坐。
“老唐,你的猪怎么样?上次听你说好像生了病。”见到老唐,赵守富就问了关于猪的事情,老唐养了几十头猪,算是村里的脱贫致富能手,听到老唐说猪没事,赵守富那颗一直吊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你应该早来几天,这样就可以和唐亮宽聊聊天,他可是早就盼着你好来了,可惜了,前几天他刚回去上班。”唐亮宽是老唐的侄子,也是赵守富的帮扶对象,前两年父亲病逝,当时正读大四的唐亮宽休学回家照顾父亲,父亲的病逝对他打击很大,无心学习,同时也失去了经济支柱,无法继续完成学业。赵守富在得知情况后,几番奔走帮唐亮宽申请了助学金和建档立卡,同时一直勉励他走出阴影,继续完成学业。去年,唐亮宽从大学毕业,目前在一家设计院上班,平时经常和赵守富联系,无话不谈。
对于赵守富,老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当初唐亮宽精神状态很不好,休学回家照顾他爸,眼看大四了,学费还没着落,赵组长帮他申请了助学金,纳入了建档立卡,更是积极帮他做思想工作,鼓励他继续完成学业,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感谢他啊。”
从老唐家里出来,天色已渐晚,行至脱贫户冯成亮家路口,热情的家犬便匆匆跑来迎接自己的老熟人,冯成亮也闻声而出,急速走来紧紧握住赵守富的双手,同我们问好,对于我们的到来,他十分高兴。走进这户人家美丽的农家小院,新修的六间二层的大楼房看起来格外地宽敞、舒适,院坝四周的菜苗长势喜人。
今天只有冯成亮一人在家,妻子出去赶集去了,孙子此时也正在学校读书,冯成亮说:“子发上学去了,要不知道你要来,肯定很高兴。”冯子发今年18岁,在镇上读初三,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赵守富驻村之后帮他申请了建档立卡和助学金,一直关注他的学习状况。74岁的冯成亮承包了荒地种植果树,今年,冯成亮一家达到了脱贫标准之后主动提高脱贫。“尽管脱了贫,但咱们的生活质量还要进一步提高,现在身体还能动弹,还要跟着党走,靠着双手脱贫致富呢。”冯成亮面带笑容,激动地表示。
跟着赵守富在后坡村里走访了一整天,回来时已是深夜。
记者手记:一天的扶贫工作体验,记者看到的是扶贫一线人员忙绿的身影,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从后坡组回来的路上,在夜色中看着赵守富背影渐行渐远,一个位置,两年的坚守,太多的付出、太多的逝去,留下的是不忘初心的坚持,是坚守扶贫的情操。用永不衰竭的热情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去做好扶贫工作,就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扶贫路上的90后
“那时刚参加工作两个月,就被组织选派去驻村,当时还是有点诧异的。到了村里后,心中想的、念的便只是把扶贫工作做好,没想过退缩,能和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众多同志一起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是件光荣的事。”3月3日,瓮安县检察院的驻村扶贫小组成员龙瑞鸿告诉记者他接到驻村任务时的心路历程。
2017年11月6日,瓮安县检察院选派工作人员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1992年出生的龙瑞鸿和1990年出生的胡涛便在其中。从此,两位90后的检察人员便扎根于瓮安的田地间。
“刚开始开展工作确实很难,部分群众由于对政策的理解偏差存在一定误会,甚至表现出对扶贫工作人员反感。”说起当初刚开始驻村工作的情形,性格坚毅的龙瑞鸿也有点招架不住。
“但是既然贫困户有这样的反应,我们也该总结工作得失,究其原委,对症下药,迎难而上,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和他们拉拉家常,宣讲党的十九大和有关会议精神和各项民生政策,到后来他们有什么想法也会和我们说。”这是龙瑞鸿在屡次受挫后总结驻村走访入户的心得,也是他平日里做好群众工作的坚定信念。
采访当天,记者将和胡涛、龙瑞鸿一起去走访胡涛的帮扶对象刘延文。
瓮安县城的一处居民小区中,穿着保安制服、带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刘延文早已在路口等待了,看到记者一行后就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工作地点看看。据胡涛介绍,刘延文是他帮扶新识别的贫困户,他的妻子离家出走,儿子上大学,生活压力很大,但由于他患有白内障和高度近视,很多单位都不愿意聘用他,这使得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胡涛还是第一次碰到像刘延文这样的难题。
“我们为难的不仅是刘延文家的贫困现状,更担心的是他的心理状态。”说起以前的刘延文,胡涛总是禁不住摇头叹气。身患无法治愈的疾病、邻里的异样眼光、生计无着落、孩子的读书费用……让刘延文对生活失去信心,一蹶不振,胡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鼓励刘延文自食其力,重拾生活信心,胡涛先是帮刘延文向争取到建房扶助金,改善了刘延文家的居住环境,还帮其置办衣柜等生活用品。其次,帮刘延文在读大一的儿子申请助学金,鼓励其自立自强,帮助他完成学业。
“我想找点事做。”看到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儿子的学业也能继续完成,刘延文找到胡涛试探着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胡涛为此来回奔忙10余次,联系了多家单位和一些公益性的岗位,为了帮刘延文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
“胡涛是个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好干部,感谢他对我全家的帮助,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不知道我现在是个怎样的境况,我的儿子被我拖累也不能继续读书。”记者和刘延文谈起胡涛,他对胡涛充满感激,双手一直紧握住胡涛的手,眼睛里有点湿润。
“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加上低保大概有2000多元,儿子上大学的学费也有了着落,他平时也做一些勤工俭学,下一步我打算存点钱,以后给他结婚买房子。”记者眼前的刘延文,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
看到刘延文能自力更生,对生活充满希望,胡涛那颗一直吊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记者手记:一天的体验,我敬佩胡涛和龙瑞鸿扎根基层,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的雄心,我敬佩他们扎根贫困村寨访民情、解民忧、帮民困的决心。体验结束后,在得知胡涛因为驻村扶贫攻坚工作,父亲病逝前也没能见他最后一面、妻子生产也只请了一天的假,我不禁肃然起敬。就是无数像胡涛和龙瑞鸿一样的人,他们是勇于争先的生力军,是锐意进取的急先锋;他们敢想敢干,用奋斗实践誓言,用青春赢取明天。(罗翔 谢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