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亚洲第一神盘花果园,大型社区治理的探路者

作者:郭飞扬 编辑:罗翔 来源:黔线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05-08 11:30:20

字体:T大 T小


  五一长假刚一结束,5月6日新京报一篇报道《贵阳涉黄网红楼:清洁工每天捡百张卡片,出租车司机拉客收提成》,瞬间将“亚洲第一神盘”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推向舆论风口浪尖,矛头直指花果园网红楼涉黄屡禁不止的问题。

  
  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新京报记者是牺牲了自己五一假期,连续蹲点花果园,经过艰辛的明查暗访得出的报道。个人认为,新京报的报道,无论对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问题治理难度的分析,还是相对客观的。
  
  作为一名网民和贵阳市民,对新京报的这篇报道,我是持欢迎态度的。如果能推动花果园的综合治理,革除一些乱象,也是全体花果园居民的的福音。但站在南明区政府部门的角度,这是揭短亮丑,文章引发的舆情会让他们很被动。作为一名混迹网络、擅长关注分析政务舆情的网络自媒体,黔线一直在猜想南明区会如何处置这一舆情以及舆情背后的乱象。
  
  但最终的结果显然让我大吃了一惊。
  
  就在文章发出后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7日的凌晨零点19分,新京报的后续报道就出来了,这篇名叫《贵阳涉黄网红楼调查追踪:近200名警力夜查娱乐场所》文章写道:“5月6日晚间21:30,贵阳市组织近200名警力对报道中提及的涉黄场所及其周边足疗店、酒店、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检查。贵阳市花果园派出所所长班磊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近段时间他们会加大对花果园中央商务区及其周边一些娱乐场所检查的整治力度,并使这种检查变成日常检查,昨晚的检查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新京报报道中提及的涉黄酒店,检查范围包括酒店入住登记、消防设施、营业资质、招嫖卡片等。新京报记者从南明区委宣传部获悉,在此次夜查行动中,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城管等执法部门也参与其中。”
  
  从新京报的报道中可以分析出,在其第一篇文章发出后,南明区及花果园相关部门是与新京报记者保持密切联系的,甚至不排除新京报记者也参与了这次检查行动,否则记者不可能如此之快的拿到素材并快速赶出稿件在行动结束后就能刊发。
  
  这里必须要说句公道话,绝对不是为谁洗地,真的要为南明区的担当和解决问题的态度、速度点个赞。长期关注舆情的黔线,见多了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舆情时的捂、躲、推、拖,按一般常理,这种舆情发生后,常见的处置手段就是协调删帖,或者期待舆情自然冷却。但南明区这次却以超常规的担当和雷霆的手段,在当天晚上就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媒体的质疑和批评,甚至还主动邀请媒体记者参与其中。在此,黔线要说:这才是解决问题应有的态度和正确的做法。
  
  其实,新京报这次搞舆论监督是手下留情了。花果园的问题,又岂止是涉黄?这点勿需质疑,关于花果园存在的问题,当地领导比谁都看得清楚,他们也一直没有回避。早在2017年,南明区在对花果园进行综合治理的时候,就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花果园存在的“四难四差”问题,即:买菜难、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和安全差、环境差、设施差、服务差。之后区委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也一直在推动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花果园作为一个新建立起来的小区,为何一开始就戴上了“四难四差”的帽子?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下面,黔线详细地讲述一下花果园的前世今生。
  
  1.那个“N难N差”的花果园
  
  先说一个真事,十年前,有人在彭家湾(即现在的花果园部分辖区)垃圾堆里发现一名弃婴,后来查下来,一个精神异常的姑娘每个月5块钱租住在煤棚里,不知怎么怀孕了!当时住在这里的人之多、之混乱,根本说不清孩子怎么来的。生下来又害怕,她干脆扔在了垃圾堆。
  
  那时在贵阳有一个说法,如果没有去过彭家湾,你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垃圾堆长什么样!曾经的彭家湾,堪称全国最大的垃圾回收站聚集地。一栋三层楼,老板能够隔出100个房间出租,连漏雨的煤棚都能租出去。全贵阳的拾荒者几乎都住在那里,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垃圾回收站。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成了派出所的要命事。
  
  那时的彭家湾是这样的。





  
  2010年7月,贵阳市启动了彭家湾改造项目,拉开了贵州省最大的棚户区改造的序幕。当时的贵州省,城镇化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5年,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提速。历经7年,一波强过一波的”旧貌换新颜“,这片曾经的最大棚户区已成为历史。
  
  现在的花果园是这样的。









  
  相对于过去的“N难N差”,现在的“四难四差”已经是好了无数倍,世居于此的彭家湾居民,绝大多数都感恩于这项城中村改造升级的民生工程。客观的讲,花果园的建成,对彭家湾原住民的生活质量起到了极大的改善作用,也为提升贵阳的城市形象立下了不小功勋。
  
  2.“亚洲第一神盘”花果园
  
  当你在百度输入“亚洲第一神盘”几个字,出现的是这样一个景象:

  
  虽然网上流传着一张“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20个超级大盘”截图显示花果园只排在第二,但花果园的名气显然要比排第一的“惠州金融街巽寮湾”大得多。

  
  据网上公开资料显示,花果园楼盘,是贵州规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改造建成后将成为贵阳主城占地面积6000亩,总建筑面积1830万平方米的罕见大盘。目前花果园已入住35万人,在此从业人员30万人,每日人流量高达100余万人。但实际人数应超过统计数据。所以,花果园绝对可以堪称人类楼市巨无霸,与其说是一个楼盘,不如称为一座城市更为贴切。
  
  其实,花果园楼盘初一建成,就迅速成了网红,根本不需要任何噱头就已全国闻名。下面这些自带网红功能的建筑,无形中又提极大地提升了花果园的名气,加上它齐备的商业功能,所以迅速吸引了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涌向这个拥挤的社区,让它变得更加拥挤。
  
  传说中的“网红楼”



  
  传说中的“白宫”



  
  贵阳地标“花果园双子塔”



  
  2018年,黔线曾短暂居住于花果园,亲身体验了一把居住在亚洲第一神盘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堵,堵死人的堵,无比神奇的是,在一些主要街道,居然凌晨三点都还在堵,这个可能在全国所有城市中都不会发生的事,就真实地发生在花果园;二是方便,生活真的很方面,就医就学就诊就业、所有消费都可在这个城市综合体中解决,即使你十年不出花果园,在生活上也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3.花果园面临的管理难题
  
  神盘建起来了,但如何管理,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个新课题。管理部门没有经验学习,甚至准备也明显不足,就被迫仓促上马,一切都在摸索中改进完善。而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是永远也解决不完的矛盾和纠纷。他们面临的困难是全中国所有小区都不曾想像过的。
  
  ——辖区200多栋40层以上的高楼,18万套住房,常住人口35万,流动人口超100万,日常车流超20万辆,而且现在人流车流每天都在往上增长。
  
  ——经南明区工商局登记办理的各类行业场所共有17000余家,其中,容易滋生各类违反犯罪和发生矛盾纠纷的场所,分别有投资金融公司300余家,酒店200余家,KTV 、夜总会、酒吧170余家,洗浴中心近30家,餐饮4600余家、电玩城1家、典当行6家、网吧31家,还有大量无证经营的行业场所在这里伺机谋取大量非法利益。
  
  ——由于房屋过密过高,人口数量太多、人口密谋太大、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商业功能过于聚集,对整个花果园社区的环境、治安、秩序等都形成了极大挑战,社会管理难度成几何级增长。

  
  ——最突出的几大问题:交通拥堵、占道经营、打架斗殴、卖淫嫖娼、金融诈骗、高利贷、套路贷、传销。
  
  然而,管理这个人口众多、错综复杂楼盘的,只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网上资料显示,花果园片区由花果园社区服务中心管辖,中心下设综合办公室、党建工作部、社会服务部、网格管理办公室、群众工作部、经济服务部、城乡管理部7个部门,具体工作人员数量不明。
  
  另外,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在花果园设有派出所,这个被称为“地球最忙的派出所”,只有27名民警,150名辅警。
  
  由此可见,整个社区服务中心和派出所的工作量有多大,工作难度有多大?
  
  但难度再大,工作总是要做好的,除了花果园社区服务中心和派出所坚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外,针对花果园存在的种种问题,南明区也高度重视,先后开展了几次大型综合整治。
  
  2017年9月。南明区举全区之力,启动了花果园片区长效综合整治行动,主要目标是改善花果园社区环境,整顿交通治安,并定下力争当年底完成初步整治,次年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的目标。



  
  2018年7月。南明区组织全区城管、交警、运管、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以及花果园社区、湘雅社区、宏立城集团等单位,出动600余人再次对花果园及周边区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2019年4月。按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有乱治乱”的要求,南明区启动花果园片区综合整治行动,对花果园及周边“乱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综合整治。此次整治行动由南明区委政法委牵头。行动首日,该区公安分局、城管局、文旅局、市场监管局、交管分局以及花果园社区等单位出动1000余人组成联合执法组,分成打击传销、清查娱乐场所、检查酒店旅馆、整治市容秩序等工作组,对四个领域涉及的“乱象”进行综合整治。



  
  每次综合整治,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每次整顿过后,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虽然整治效果不是十分让人满意,但我们也不能以此否定政府的工作。
  
  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客观对待,公正评判。大型社区的社会治理,是一个新鲜事物,也是一大公共难题,社会要容许政府犯错,只要政府一直在作为、一直在不断完善改进,人民也应该给予足够耐心。
  
  具体到花果园这个超级大盘个例,社区在工作上做不到不留死角、管理上做不到常抓不懈、整治中出现死灰复燃、工作中存在抓大放小等等问题,完全是意料之中的,甚至可以说是情理之内的。
  
  要知道,35万常住人口,已超过许多小县全县总人口,甚至能比肩一些较小的地级市首府所在地的城区人口数量。花果园这么大一个楼盘,让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和一个派出所来管理,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从社会管理学角度看,要彻底解决花果园存在的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还在其次,首要的还是抓紧解决人的问题,如果不增加机构编制,不补充大量工作人员,特别是派出所的工作人员,花果园的治理要想得到根本转变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