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贵州公安工作5年成效新闻发布会。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副总队长陈桂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2023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破经济犯罪案件16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00余名,挽回经济损失45亿余元。
近年来,贵州公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以警旗为指引、以训词为号令,忠诚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以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为主线,以实施“八大警务”为牵引,以“严实快细”的作风为保障,严厉打击、严密防范经济犯罪,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严打严防犯罪,让群众、企业安心
严格落实主责主业。依托“云端”主战模式,通过高站位部署、大数据研判、跨部门协作、多警种合成作战等方式,聚焦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非法集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合同诈骗、虚开骗税等经济犯罪,组织实施专案攻坚、源头治理,提升专业化、集约化打击水平,全力打大、打深、打透,坚决摧毁犯罪团伙、斩断犯罪链条、重创犯罪网络。2023年,全省共破经济犯罪案件16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00余名,挽回经济损失45亿余元。发起全国集群战役35起,跨省数据协同169起,成功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缉捕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31名,追缴外逃赃款赃物折合人民币6000余万元。
强力开展专项打击。坚持“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的原则,深入开展打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突出经济犯罪,深入推进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向境外转移赃款的犯罪活动“歼击2023”、打击虚开骗税犯罪、“猎狐2023”等专项行动,集中摧毁了一批行业性、领域性职业犯罪团伙网络。
不断织密防范网络。配合有关职能部门,监测预警经济金融风险、经济犯罪,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和检法机关的沟通协作,切实推动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前端治理。积极联合省教育厅、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省工商联、省老年大学和贵州广播电视台等部门,探索建立防范经济犯罪“ECID(经济犯罪侦查)黔宣联盟”,共建协作机制,努力让金融机构、企业、高校学生、老年群体共同参与到防范治理经济犯罪的格局中。深入开展防范经济犯罪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机关“五进”宣传,全力提升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抵御经济犯罪的意识
主动服务发展,让群众、企业舒心
高位推进部署。全省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认真落实公安机关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公安部经侦局《经侦部门便民利企十项工作指引》,及时研究、制定、推进打击犯罪、公正执法、服务发展的有关措施,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产业保护举措。认真学习践行“浦江经验”,依托“入村寨进社区走企业访群众”常态化大走访,排查化解企业工群、矿群、劳资等矛盾纠纷隐患,成功调处与企业生产经营关联度较高的劳动争议纠纷7600余起、合同纠纷5100余起。在重点企业建立警务室160个,建立包联企业服务站点142个,着力加强企业周边治安秩序整治,第一时间解决企业需求。深化川黔两省警务合作,与四川公安机关签订《白酒知识产权保护警务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省级公安机关与两省长江流域、赤水河流域周边市、县(市、区)公安机关共同参与的“2+9+N”白酒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圈。
深化行政管理服务改革。开通“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绿色通道”,新增上线9个“一网通办”事项,“一网通办”服务增加到20项。便利交通物流货运车辆通行,取消皮卡车进城限制,扩大新能源货车通行范围、延长通行时间。配合省不动产登记系统对于本省户籍信息调用,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与全省人口基础信息共享,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新模式正在全省试运行,大幅减少群众企业等候时间。
严格规范执法,让群众、企业放心
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贯穿始终,坚持不懈推进案件执法监督管理,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安商护商的良好营商环境。
深化受立案制度改革。落实“三个当场”刚性要求,全面实行群众上门报案当场进行接报案登记、当场接受证据材料、当场出具接报案回执并告知查询案件进展情况的方式和途径,推行受立案情况检查通报和惩戒制度。修订完善有关工作细则规定,切实解决群众和企业报案难的问题。
健全完善涉企案件审核制度。深入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对公安机关办理涉企案件违规“查扣冻”、滥用强制措施、违反管辖规定、以罚代刑、降格处理以及插手经济纠纷等执法问题划下禁区和“红线”。
健全完善日常监督。围绕接报、受理等环节,对接报案、“三个当场”落实、如实受理、及时立案、首问制落实、案件管辖等工作,第一时间介入指导、源头监管,着力提升案件初始环节处置效率,狠抓执法源头监督。将案件审核与个案考评结合,对案件性质认定、证据收集固定、强制措施采取以及法律适用、办案期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审核把关、全流程监管,发现的执法问题要计入执法档案,开展定期通报,督促民警整改,确保案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