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清脆的法槌声在大学校园里敲响,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实践课就此开讲啦。9月4日下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馆里临时搭建了审判区,随着主审法官宣布“现在开庭!”,3000多名新生坐得笔直,聚焦于审判区域——这里,都匀市人民法院正在公开审理一起真实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案件。
本案中,被告人当初就想赚点“介绍费”,多次联系他人提供银行卡,一次次帮上游犯罪团伙转移非法资金,最终涉罪受审,站上了被告人席位。从法庭调查阶段公诉人逐项出示的银行流水、转账记录,到举证质证阶段被告人对犯罪事实的确认,再到法庭辩论环节控辩双方围绕“主观明知”“情节轻重”的法理交锋。直到最后宣判,每一个环节都让旁听师生屏住呼吸,生怕错过重要的细节。
“银行卡借给他人走个账,怎么就成了犯罪?”庭审最后,法官结合案件细节解释:“别觉得‘借张卡’是小事,这很可能成为犯罪团伙洗钱、诈骗的‘工具’!出借人即使没直接参与上游犯罪,也会因帮助他人进行犯罪活动而承担刑事责任。法官特别提醒,新生群体需警惕“兼职刷单”“代收款返佣”等陷阱,切勿因小利出售、出借个人银行卡、电话卡,“每一张卡的背后,都连着法律责任的红线”。
“以前觉得犯罪离自己很远,今天才知道‘踩线’可能就在一念之间。”一名新生说道,“法官说的‘法律不保护侥幸’,比课本上的条文更让人警醒。”现场不少师生认为,这场庭审打破了“普法等于说教”的刻板印象,一个真实的案例永远比法条的解读更有冲击力和影响力。
这样的“沉浸式普法”,是都匀市人民法院多种普法形式的缩影。近年来,都匀市人民法院不仅将庭审“搬”进高校,还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普法内容:为社区居民讲解“养老诈骗防范”,为企业职工解读“劳动合同法”,为中小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案例+场景+互动”的模式,让法律从“文本”走向“生活”。
最好的法治教育,是让群众在真实案例中看见法律、理解法律。都匀市人民法院将继续深化“庭审进校园”“法官进社区”等普法活动,把司法实践转化为最鲜活的普法教材,让法治意识在每一次“零距离”接触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