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报送排名 > 都匀 > 正文

“政法亲戚”:两年帮扶路 情暖都匀毛尖镇

作者:王倩 编辑:王倩 来源:都匀市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25-10-17 16:57:57

字体:T大 T小


  从摆忙村的泥土路到双堡村的向日葵花海,从村民眉头的愁云到脸上的笑容,两年多的时光里,都匀市委政法委与毛尖镇结下了一段 “帮扶情缘”。
 
  以 “毛尖所需、政法所能” 为标尺,都匀市委政法委带着 “政法担当” 扎根乡村,把民生痛点、产业堵点、治理难点当作 “攻坚靶点”,用320余万元帮扶资金、6个惠民项目,在摆忙村、双堡村的土地上,一笔一画勾勒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那名扎根田间地头的驻村干部——吴培勇,他把毛尖当 “老家”、把村民当 “亲人”,让 “政法亲戚” 的温暖,真正“驻”进了百姓心里。
  
  解民忧:从“急难愁盼”到“实事落地”
  
  “2023年6月5日,接到单位派驻毛尖镇摆忙村的通知,我就立即带着行囊住进了村委会……”
  
  摆忙村刚纳入都匀市委政法委帮扶范围,吴培勇没急着“定方案”,而是揣着他的“日记本”走遍全村角落,看到村民晴天踩泥、雨天趟水的土路,他记在本子上;听说大家赶集要绕远路、农产品没地方卖,他放在心上。与村支“两委” 反复商议后,一条“党建引领、乡贤助力、网格兜底” 的治理思路逐渐清晰——成立乡贤理事会,探索 “党支部+乡贤会+网格员” 模式,让乡贤的智慧、网格的精细,与党支部的引领拧成一股绳。
  随后,机器轰鸣声打破了摆忙村的宁静,5公里土路被硬化成平整的水泥路,村民出门再也不用“看天气”;24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大棚拔地而起,土豆、茶叶、土鸡蛋、土鸡等农产品有了“新家”,再也不愁“买卖难”。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提起吴培勇,总说:“吴书记的较真,是带着温度的!摆忙的蜕变,是干出来的!”
  
  “2025年6月5日,都匀市委政法委帮扶重心转向双堡村,组织安排我转战双堡村,交接完摆忙村的工作,我就马上来到双堡村......”
  
  吴培勇带着 “不换频道、不降标准” 的承诺而来。他把摆忙村的经验“搬”到双堡,先解决村民最关心的“钱袋子”问题—50万元产业奖补精准发放到种养殖农户手中,74名外出务工村民拿到 3.7万元交通补贴,一笔笔 “及时雨”,让村民发展的底气更足。
  环境整治也紧锣密鼓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 专项行动中,25户村民的乱堆乱放被清理,26处残垣断壁被拆除,2个垃圾收集点、2座旅游公厕先后建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除此之外,在基层治理上,他推动政法综治网格化平台落地,培训7名网格员,建立“组上报、村化解、镇联动”机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行”。双堡村支书雷德盛感慨:“吴书记到村第一天就‘驻’下来了,白天走访农户,晚上整理台账,到村才4个多月,东家长西家短,他都能如数家珍,比我们村干部还熟悉情况!”
  
  显特色:政法职能“融”进乡村肌理
  
  都匀市委政法委的帮扶,从来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带着政法特色的 “精准滴灌”—把政法职能与乡村发展深度绑定,让治理更有力、服务更贴心。
  在摆忙村,13万元协调资金落地,35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投用。这里不仅是党员活动的阵地,更成了村民办事的 “一站式窗口”:社保缴费、证明开具、政策咨询…… 过去要跑好几趟的事,如今 “只进一扇门、一次就办好”。乡贤理事会更是发挥大作用,不仅参与村务治理,还累计募集助学款3.4万元,资助24名困难学子,发放1.3万元助学金,这份“温暖”还被纳入市级推广经验,让更多乡村受益。
  到了双堡村,政法特色的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化:村“两委一队”9名成员的职责清单张贴在村委会墙上,谁管产业、谁抓治理、谁做服务,一目了然;“周例会、月考评” 制度落地,工作干得好不好、村民满不满意,成了考核的硬标准。争取2万元资金用于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站、矛盾调解室规范设置,尤其是矛盾调解室,成了村民“说理”的地方,不少邻里纠纷在这里化解,让“和”的氛围弥漫全村。
  
  谋长远: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跨越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都匀市委政法委深知,帮扶不能只 “送钱送物”,更要培育“造血”能力,让村民有自己的“致富引擎”。
  双堡村月亮湾拥有一片百亩向日葵花海,但此前却“藏在深闺人未识”。吴培勇与工作队实地调研后,牵头制定了“农旅融合”方案:他们利用贵南高铁弃土场的100亩闲置土地,配套建设观景台、步道、公厕和桥梁,将这片“花海”升级为正式“景点”。该举措旨在将周边区域打造为游客打卡地,预计到2026年可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并能带动10家农家乐发展,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
  
  不仅如此,工作队还盯上了贵南高铁遗留的搅拌站,推动搅拌站盘活利用,改造成摆江线公路建设的搅拌站,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5万元。从 “闲置资产”到“增收宝库”,这样的“变废为宝”,让双堡村的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暖民心:物质与精神的 “双向奔赴”
  
  帮扶的温度,藏在一个个 “小事” 里,尤其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守护上。2023年初秋,摆忙村六组的 7 位老人堵在了村委会门口,最大的赵奶奶已经 82 岁。她反映2019年在茂鑫合作社干活,610块工钱拖了5年。吴培勇看着老人们期盼的眼神,心里不是滋味。“80多岁的人,汗珠子摔八瓣挣的钱,凭啥欠着?”他当场掏出手机,当着老人的面加了合作社老板欧某的微信,语气坚定:“你看清楚这几位老人的脸,这钱,我天天跟你要。” 接下来的九个月,他的微信对话框里,给欧某的消息从未间断:“欧老板,赵奶奶的药钱等着这笔钱呢”“今天又去看老人家了,她总问我你啥时候打钱来”……
  2025 年 6 月 21 日,欧某终于转来欠款。吴培勇揣着现金,一路小跑赶到赵奶奶家。老人接过钱时,枯瘦的手紧紧攥着他的胳膊,激动得直抖:“吴书记,你比亲人还上心啊!”
  如今的摆忙村、双堡村,不仅村民的腰包鼓了,笑容也多了 —— 这是 “物质富裕” 的成果,更是 “精神富裕” 的写照。都匀市委政法委用政法担当,把 “民生蓝图” 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现实;“政法亲戚” 的真情,留在了乡村的田野与街巷,也刻在了百姓心里。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