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芦山镇坚持“党建引领、网格筑基、改革赋能”工作理念,创新实施“三个一”治理模式,通过打造“一个中心”调度平台、锻造“一支队伍”治理力量、织密“一张网格”服务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实现质的飞跃。
坚持“一个中心”总调度 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
高标准建立调度机制
压紧压实基层治理责任,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建立“集中分析研判、指令统一派发、任务全程督导”工作机制,确保工作高质量推进落实。2025年以来,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4次,形成重点任务清单22项。
集约化建设工作阵地
建设打造规范化、实体化综治中心,整合政法、信访、司法等8大系统职能,设立“五室一庭两站”功能模块(信访接待室、矛盾调解室、综合研判室、应急处置室、心理咨询室、法庭、法官工作站、检察官联络站),打造“全科式”治理服务平台,由综治中心统一调度,实现便民服务“一站式”、社会治理“一体化”。
多维度搭建指挥体系
建立集综合指挥、矛盾调解、便民服务、12345工单化解、网格化派单管理等为一体的“多智融合”指挥体系,整合公安视频综合平台、雪亮工程、森林防火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对重点领域、关键点位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实现“一屏观全域、一键调全镇”。平台运行以来,利用“多智融合”平台处理消除火情隐患20余起,调解矛盾纠纷10余起。
坚持“一支队伍”抓治理 变“有责无权”到“权责合一”
加强队伍建设
构建“1+5+N”人才矩阵,以专职网格员为主体,整合村干部、党员、乡村能人、法律顾问、辅警、志愿者六类力量,吸纳退休教师、乡村能人等社会力量组成涵盖278人的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综治中心“硬件阵地”向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软件功能”转换。
建强基层基础
坚持统筹管理,融合全科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本土化优势与辅警“知法、懂法、善用法”的专业化优势,协同配合解决矛盾纠纷、安全隐患、信访案件等问题,达到“1+1>2”的优势互补、工作互促效果。今年以来,矛盾纠纷调解成功32件,化解时效缩短60%。
增强素质能力
创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邀请政法综治、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业务部门骨干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全面提升网格员“吹哨”排查能力和执法队员“应哨”出击能力。加大日常预警、预演力度,常态化开展地质灾害、防汛抢险、森林防灭火等演练,持续提升应急应战能力。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4次,参与人员达240人次;开展各类演练8次,参与人员400余人次。
坚持“一张网格”管全局 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
建好网格“前哨岗”
建立健全“综治中心—网格员—组长—农户”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将全镇划分为47个网格,设置网格长17名、联户长365名,严格全过程管控,网格员发现隐患及时上报至综治中心,经综治中心研判后第一时间派发至各职能部门配合办结,并由执法监督部门进行督导评价,确保实现“群众需求在网格发现、信息在网格采集、矛盾在网格化解、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
用好村级“桥头堡”
充分发挥“五老”、党员群众积极作用,通过召开小组会、院坝会等形式,对各类苗头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发挥网格员宣传带动作用,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卫生整治、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调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今年来,各村(社区)党支部共召开各类群众会60余场次,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2场次。
筑牢乡镇“主阵地”
采取日会商、周研判的工作机制,一般问题由政法委员召集网格员、执法队员当日会商解决,做到问题处理不隔夜;复杂或紧急问题由镇党政主要负责人随时召集相关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召开研判会议,及时制定措施,化解消除问题,确保群众大事小事、急事缓事,事事有人盯、件件有着落。截至目前,累计召开集中研判会议10余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