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一声春雷,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二十年后,在贵州黔南群山环抱的长顺县某村落,一场由垃圾场变生态绿地的司法实践,正为这伟大理念写下生动注脚。值此“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与全国生态日交汇之际,惠水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审结的“长顺县某街道办事处不履行法定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以司法之力激活乡村生态治理末梢神经,铺展出一幅“司法护绿、产业兴绿、百姓享绿”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案件溯源——垃圾成山拉响乡村生态警报
2025年初,长顺县检察院在履行公益监督职责中发现,某街道办事处下辖行政村一林地变身“露天垃圾场”,大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侵占山林,塑料泡沫随风扩散。经查,村民陈某私设收费垃圾倾倒点牟利,街道办事处亦存在监管缺位。这暴露出农村垃圾处置设施缺失、基层生态环境监管手段滞后、村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等系列问题。对此,检察机关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要求街道办事处履行法定管理职责。
司法亮剑——公益诉讼激活生态治理动能
案件审理期间,惠水法院环境保护法庭摒弃传统坐堂问案模式,创新采用“动态跟踪式审判”机制,协同检察院开展庭前勘查、无人机航拍取证、建立生态损害量化模型、发出诉前整改建议书、开展整改进度听证、多方联合验收评估等形式,督促街道办制定“三步走”整改方案:一是开展“清污还绿”,调用大型机械清运垃圾200余吨;二是进行“生态重生”,在土地覆盖面种植树苗100余株,播撒草籽恢复地力;三是落实“长效守护”,责令土地承包人签订管护承诺书,杜绝二次污染。“清除污染只是第一步,关键要恢复土地生命力。”主审法官在案件审理中强调。村民陈某从“生态破坏者”变成“林地守护者”,这正是修复性司法的精髓所在。
延伸治理——司法协调撬动全县生态升级治理
效果好不好,大家说了算!为验收整改成效,法院、检察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村民代表纷纷赶赴现场查看。在验收现场,村民代表指着复绿土地感慨:“原来垃圾堆到膝盖高,现在能种庄稼了,这才是咱要的美丽乡村!”除此之外,本次公益诉讼推动街道办事处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以科技赋能织就了一张生态防护网,通过“无人机巡查+网格化监管”体系,将生态环境卫生纳入村居考核,定期开展“回头看”督查巩固生态治理成效。
本案暴露了县域建筑垃圾处置短板,法院协同检察机关在案件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深层次改革。他们通过这个案子,深入走访了城管、住建等部门,了解到县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积极行动:一是在各个乡镇划定了临时堆放点,先解决“垃圾没地方倒”的燃眉之急;二是县政府下发了《关于长顺县建筑垃圾污染防治工作规划(2024-2035)的通知》,近期规划新建年处理能力10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中心和消纳场,这意味着以后全县的建筑垃圾都能有去处、有办法处理了,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围村”的可能。
时代回响——绿水青山二十年的司法答卷
“公益诉讼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多赢之策!”本案主审法官指出:“当司法利剑化为复绿的锄头,当被告席上的行政机关转身成为生态卫士,我们真正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惠及一方’的司法价值。”
本案恰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周年,生动彰显了环境司法的深刻转变:从过去侧重惩罚的简单罚款,转向如今责令补植复绿、恢复生态的修复性司法;从解决单一案件的个案思维,升级为推动全县垃圾处理体系重构的机制性治理;从司法机关“单打独斗”的独奏,发展为邀请人民监督员、村民代表等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生态验收的“大合唱”。正如覆土新生的百株树苗,司法的生命力就在于让每一份判决都能落地生根,长出绿色的希望。惠水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将以本案的成功实践为崭新起点,矢志不渝地持续筑牢贵州黔南大地生态保护屏障,为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注入强劲的司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