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报送排名 > 惠水 > 正文

惠水县摆金镇:从“独角戏”到“大合唱”——摆金镇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之路

作者:摆金镇 编辑:简远睿 来源:惠水县摆金镇 发布时间:2025-09-19 10:09:57

字体:T大 T小


  近年来,摆金镇充分运用“组织发动群众”这一基层治理工作法宝,探索“三个坚持”,实现从单向发力的“独角戏”转变为多方同行的“大合唱”,蹚出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之路。
 
  坚持党建联建,建强基层治理“主心骨”
 
  缺人、缺钱、缺资源,一直以来是困扰基层治理的通病。为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摆金镇以深化党建联建共建为“切入点”,通过党建引领,汇聚更多社会力量,用社会化运作摆脱资源困境。聚焦深化组织协同合作,探索“村企联建”“校地联建”“政银联建”模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斗底村党支部与广州越秀农牧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党支部联建,企业在村开展助老助残助困助学等公益活动,村级为企业输送劳动力。今年来,广州越秀农牧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共为斗底村捐赠资金1.14万元。
 
  摆金镇与贵州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建立结对共建合作关系,在党建联建、智力帮扶、教育助力、农产品进校园、志愿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贵州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已连续3年到摆金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1300余人。与惠水农村商业银行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脱贫小额信贷等领域深化政银合作,全面开展农村信用工程提档升级,创建绿色普惠信用村、信用镇,为乡村振兴筑牢金融保障基石。目前,发放贷款5126户3.29亿元、新增授信1亿元以上,减少全镇干部群众利息支出320万元。
  “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摆金镇把群众呼声作为为民服务的“第一信号”,持续健全长效常态的为民服务机制,用心搭建充满烟火气的群众议事协商平台。
 
  立足苗族大镇实际,充分发挥支部联建、党员示范作用,借助村寨能人、寨老、房长等力量,成立“摆岗片区乡风文明促进会”,对遏制高价彩礼、滥办酒席、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形成倡议书引导群众提升文明素养。统筹规划辖区内举办的民族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苗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搭建“我为群众办实事”平台,每个村(社区)给予撬动资金5000元,用于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道路硬化、文化广场修建、灌溉水渠修建、慰问困难群众等民生实事。组织党员干部常态化收集群众急难愁盼,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台账,实行每月一上报、每月一跟踪,全面督促为民实事落实见效。今年来,共收集各类民生诉求602条,推动解决547条。
 
  坚持群众主体,激活基层治理“动力源”
 
  摆金镇始终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充分群众的主体地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坚持“支部发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在“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中,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引导群众主动清理房前屋后堆积物、杂物,鼓励群众就地取材改造,最大限度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在“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中,党员群众参与2000余人次,清理乱堆乱405处,拆除残垣断壁18处,改厕80户,改造圈舍10户,治理污水点31处,以“小切口”实现环境面貌“大改观”。
  马道村抓好“组织发动群众”这一法宝,采取“合作社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模式,共同筹集资金45万元,用于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典型培育。党员干部带头、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合力,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党员大会等动员30余名群众投工投劳,打造文化广场1个、文化陈列室2个、庭院6处、文化墙绘800米,修护老蓄水池1个,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20余次。
 
  目前,这种“小投入、大成效”的共建模式已在全镇产生示范效应,村民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从“要我干”变为“主动干”,以“主人翁”姿态投身乡村建设。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