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少留守儿童因父母在外务工面临监护空缺、安全风险增加的困境。加强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不仅是对他们合法权益的保护,更是预防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对此,中和法庭持续拓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思路,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在辖区内融合民族非遗、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法治教育宣传活动、定期走访,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民族文化里的法治课堂
“水乡山泉叮咚响,雏鹰展翅任翱翔;法律织起安全网,水乡娃娃平安长......”走进三都雪花湖社区留守儿童之家,循声望去,法官蒙胜翠和绣娘韦应丽正带着孩子们演唱用水歌童谣改编的防性侵害歌曲。
雪花湖社区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往往由祖辈或亲戚照看,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同时,由于法律意识薄弱,部分孩子可能因无知而误入歧途。
“孩子们,这首童谣的歌词是能保护你们的‘魔法咒语’。要牢牢记住哦!”蒙法官的声音温柔而有力,“即使你们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陪伴你们,但法官和老师一样,永远是你们可以相信和依靠的人。”
孩子们点点头,有的追着法官询问问题,有的则不约而同地重复刚学会的这首童谣。稚嫩的童声响起,这一刻,法治知识编成的歌曲将防护意识种入了孩子们的心里。
在雪花湖社区留守儿童之家,暑期生活丰富多样。身着民族服饰的绣娘手把手耐心地教小朋友们制作马尾绣。别具一格的水书课堂上,水书先生则教孩子们认识水书、书写水书。
趁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学习之际,法庭干警们用水族语言和普通话给孩子们讲授邻里和睦、诚信友善、尊老爱幼的典故,寓教于乐中教会孩子们暑假安全防范知识。
“雪花湖移民社区是马尾绣小镇,将普法活动与非遗传承、民族文化教育融合更能吸引孩子兴趣。”雪花湖社区支书韦英锋说道。
沉浸式体验——现在开庭!
“现在开庭......请所有旁听人员保持安静......”
在三都周覃镇幸福社区的暑假志愿课堂活动室内,随着法槌的清脆敲响,一场关于未成年人游泳安全事故的模拟法庭正式开启。
来自社区暑假班的孩子们身穿法袍,化身“小法官”“小律师”“小书记员”等角色,宽大的法袍几乎将孩子们瘦小的身体整个罩住,但却让他们瞬间挺直了腰板,全情投入到庭审活动演绎中。
“小审判长的文字功底很不错,但在法庭上还不够威严”“小检察官表现得很不错......”模拟法庭结束后,法官蒙胜翠对孩子们竖起大拇指。
“原来法官的工作是这样的”“原来大人不让我们去河边游泳不只是担心自身安全.....”孩子们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己的感悟。随后,蒙胜翠紧接着给孩子们讲解了防溺水知识。
沉浸式体验模拟庭审,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法律不是书本上枯燥的条文,而是有温度、有程序、追求公平正义的规则。
“过去关于未成年人的普法活动,我们主要是去学校开展法治课,虽然平常也参与校园安全治理,走访困境学生、开展家庭教育,但辖区留守儿童多,假期如何关爱未成年人也是我们现在的重点工作。”蒙胜翠的话,折射出当地推动法治副校长实质履职的显著变化。
中和法庭4名法治副校长实质参与校园安全管理,针对校园欺凌、网络安全、防性侵等热点问题,精心设计契合学生认知的法治课程,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案例动画等生动形式,实现了法治宣传从“讲座主讲人”到“治理参谋者”的角色转型。
假期走访:关怀不止步
盛夏七月,热浪灼人。法官蒙胜翠收到在外务工的杨某发来的信息:“法官,你去我家里了吗?孩子们怎么样?”
杨某得知其妻子因家庭矛盾离家,音信全无,至今未归,也未曾与孩子们联系,心中十分焦急。家中有三个未成年的子女正值暑假独自留守家中。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一个10岁的孩子患有特殊病症。杨某无奈之下寻求至法官。
中和法庭立即联合镇妇联、综治中心组成帮扶小组赶往杨某家中。敲开杨某家的门并不顺利,三个孩子紧闭房门,法官沟通许久才愿意把门打开。
“别怕,我们是来帮你们的。”蒙胜翠蹲下身,柔声细语地说。
多次耐心沟通后,孩子们也放下了戒备心。随后,承办法官通过电话与杨某夫妇进行沟通。
“孩子们很想你们,特别是最小的孩子还在生病,最需要父母的关爱……”蒙胜翠严肃地指出了作为父母的法律责任后,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安全教育问题。
这次走访不仅是一次例行的假期关怀,更是一次法治温情的传递。
“我们群众外出务工多,很多未成年孩子平时在学校,假期独自在家,无人照看。我们一方面探索与多部门联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不定期走访关爱留守儿童。”蒙胜翠说。
三都法院中和法庭通过生动有趣的普法课堂、情景模拟和走访关怀,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身体边界、什么是危险、遭遇危险时该拨打哪个电话、向谁求助。更为重要的是,主动避险、自我保护意识的种子亟须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指引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健康、平安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