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县人民法院立足民族地区实际,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派驻专业审判团队、整合多元解纷力量、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前端融合强阵地,打造纠纷化解“集散地”。三都县人民法院选派精通水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语言的法官、助理及书记员,组建双语法官工作室,常驻县综治中心。推行“3+3+N”团队模式(3名法官+3名书记员+N名特邀调解员),设立诉讼服务窗口与速裁法庭,集成提供立案咨询、诉前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快审等“一站式”服务。构建“调解优先、诉讼断后”分层解纷体系,强化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及时司法确认;对调解不成的简易案件,即时立案、快速审理,实现“简案快办”。2025年以来,共提供立案咨询500起,办理司法确认案件225件,审结小额速裁案件918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55.2%(从45.78天降至20.52天)。
多元联动聚合力,构建协同解纷“共同体”。三都县人民法院与县综治中心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联动响应机制。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贵州省网格信息平台,整合公安、人社、妇联等部门力量,形成解纷合力。在综治中心内设立家事调解室等专业场所,法官联合专业调解员、网格员等共同调处复杂纠纷,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治理。通过“法院+”联动模式,2025年诉前成功化解婚恋家庭纠纷71起、金融纠纷95起、物业合同纠纷25起、劳务合同纠纷21起,形成多部门良性互动、协同推进的一体化联合解纷格局。
示范引领树样板,探索类案化解“新路径”。针对涉众型、同质化高的金融借款、物业合同、劳务纠纷等系列案件,三都县人民法院创新推行示范性诉讼引领机制,对于典型案件的审理,组织同类案件当事人旁听。联合综治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示范庭审+集中调解”,以生效裁判或调解方案为模板,引导类案参照处理,实现“审理一案、化解一片”。2025年,通过示范诉讼模式公开审理案件5次,成功批量化解物业服务合同纠纷25件、金融纠纷95件、劳务合同纠纷37件,为实质化解群体性纠纷提供了清晰指引,有效减轻群众诉累,防范衍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