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报送排名 > 三都 > 正文

让立案不再翻山越岭!三都法院“勾选式”诉状贴心服务少数民族乡亲

作者:王希煜 编辑:张经龄 来源:三都法院 发布时间:2025-09-23 17:34:40

字体:T大 T小


  在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97%的三都县,山高路远的地理阻隔、民族语言的沟通障碍、数字技术的应用门槛,曾让群众立案维权屡屡碰壁。三都县法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要素式”示范文本数据赋能为抓手,将法律语言转化为“看得懂的图标、听得懂的乡音、点得动的选项”,用科技+温情打破立案壁垒。2025年5月以来,“两状”示范文本应用率达100%,平均立案周期缩短3.29天,让司法服务真正翻山越岭,抵达每一个需要公平正义的角落。
 
  织密“三级网络”,打破地理阻隔
 
  “路被暴雨冲断,诉讼时效快到了,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办完了立案!”电话里,岑某某难掩激动。因村寨通往镇上的道路中断,他本以为要错过维权期限,却在村网格员的指导下,用22分钟就通过要素式表格完成了起诉状填写和网上立案。
 
  针对乡镇偏远、群众往返诉讼耗力的难题,三都法院构建起“枢纽+支点+末梢”的三级服务网络:以立案庭为中枢,以派出法庭为节点,将105个法官便民联系点延伸至村寨。通过“法官培训网格员、网格员服务群众”的模式,在村里设立“代办点”,让网格员化身“立案指导员”,手把手教群众填写要素式表格、操作立案系统。2025年以来,“代办点”已为群众提供文本指导137次,平均立案时长仅2.56天,让“山路远”不再成为“维权难”的借口。
 
  创新“双轨文本”,跨越文化鸿沟
 
  “只会说水话也能轻松立案!”刚办完离婚纠纷立案的杨某竖起大拇指。她原本担心语言不通、看不懂文书,却发现法院的要素式文本不仅有“水语版”语音指导,还配上了直观的图片说明,在立案人员的耐心讲解下,30分钟就完成了诉状勾选。
 
  为破解少数民族群众“看不懂法律术语、写不了诉讼文书”的困境,三都法院创新“图、文、音”结合的“双轨制”示范文本。在离婚纠纷等高频案件中,用“拳头图标”标注家暴、“背对剪影”示意感情不和,让复杂案情可视化;针对水族、苗族等群众,制作“水汉”“苗汉”双语音频指南,扫码就能听乡音解读;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简化文书格式,用勾选代替书写。如今,离婚、劳务等纠纷立案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要素缺失率下降70%,让“看不懂”变成“用得上”。
 
  送上“上门服务”,消除数字障碍
 
  “我不会用智能手机,又下不了床,多亏你们上门帮忙!”七旬老人莫某紧握着法官的手。因被拖欠借款维权无门,老人拨通法院电话后,“1+1”上门团队很快赶到家中,逐项讲解要素表格、协助完成立案手续,20分钟就帮老人了却心愿。
 
  面对老年人“不会用手机、行动不便、诉不清诉求”的难题,三都法院联动村委组建“立案人员+网格员”上门团队,推出“点单式”服务。通过电话预约、网格员摸排,为高龄、失能、偏远地区老人提供“上门立案+要素指引”全流程服务,把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上门立案材料一次性合格率达98%,平均立案时间缩短40%,老年人服务满意度跃升至95%,用“多跑路”换来了群众“少跑腿”,让司法温情直抵民心。
 
  从山路间的“代办点”到双语化的“明白纸”,从指尖上的“语音导”到病床前的“上门办”,三都法院用一次次创新、一点点细节,将司法为民的承诺落到实处,让每一位群众都能便捷享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