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报送排名 > 都匀 > 正文

“银发先锋”晏玉林:用耐心与智慧铸就和谐

作者:文安宇 编辑: 来源:都匀市公安局 发布时间:2024-06-24 15:39:29

字体:T大 T小


  【导读】他从警28年,2015年退休后,常到社区、企业开展党建指导工作,到村小学开展普法宣讲。2020年,都匀市动员公检法司退休的老同志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单位领导希望他响应号召,“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持续发挥余热。他被聘为都匀市小围寨街道办事处综治中心专职人民调解员,截至今年6月12日,经他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累计500余件,登记在册480余件,调解未达成双方当事人意愿,引导走司法程序的案件20余件。老晏伯是都匀市公安局退休民警,名叫晏玉林,常年奔走在基层一线,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晏伯”。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爱上了“人民调解员”这份工作,民求我应、民需我做、民难我帮,遵守依法调解、公平公正、公开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将一碗水端平,是他成功调解矛盾纠纷的法宝。老晏伯说,邻里纠纷、婚恋纠纷、土地纠纷,是近年来最为突出的社会矛盾,鉴此,记者从老晏伯的工作笔记中选出几个案列与读者分享。
  叔嫂之争
 
  这是派出所推送调解的一起土地纠纷,事发大河村。当事人罗某与王某系叔嫂关系。今年端午,嫂子回家过节,见地里长有粽叶,也没多想,就顺手摘了一些带回家包粽子,结果被小叔看见,谴责嫂子行为。嫂子心生不满,瞬间也明白了事情真相,自家土地早已被小叔侵占使用,于是找其理论。由于当初分家未立字据,也没有明显地界参照物,导致地标不清、地界不明,双方争论未果。经村民小组与村委会、派出所多方调解无效,故将该起纠纷推到老晏伯手上。老晏伯经过实地勘察和走访了解获悉,当初,罗家长辈在给晚辈分家时,只是口头说“从那里对半划分,谁要左谁要右,哥弟俩自己商定”。数年后,家中长辈相继离世,嫂子成为单身,外出谋生,小叔在家务农,在当年长辈划分的那块土地上栽种了茶叶等经济作物。由于,当初划分土地未立字据,也没有明确的参照物做界线依据,小叔每年栽种作物便朝嫂子那边一点点拓宽,10多年后,侵占面积显而易见。在调解过程中,老晏伯分别与叔嫂俩单独对话,希望叔嫂之间以亲情为重,和睦相处为原则,各让一步,为下一辈人奠定和睦的亲情关系。最后,叔嫂俩愉快地接受了调解,同意重新划分土地。为了今后不再生事端,老晏伯邀请派出所民警与村委会干部一起爬山涉水去到叔嫂俩争议的土地现场,当众为其划分,明确土地界线,拍照留证,并立下调解协议书,叔嫂欢喜签字按下手印。
 
  婚恋纠纷
 
  当事人金某与吴某曾为夫妻。金某因开办公司经营不善,为躲避债务,两人商议假离婚,金某是净身出户,将房车全部过户归属吴某名下,于是他二人办理离婚登记。离婚后,金某发现吴某与他人另有隐情,导致自己有“家”不能回,气愤之余要求重新分割夫妻财产遭到拒绝,扬言要吴某日子不好过,吴某选择报警求助。老晏伯了解事情原委后,告诉男方:根据离婚协议,你想打官司是打不赢的,女方受法律保护。接着,运用侦查心理学知识做支撑,对女方说:金某感觉自己委屈、心里很不平衡,想到自己一无所有,很有可能做出过激行为,牺牲自己,毁掉他人,来发泄心中不满情绪,一旦事情发生,悔不当初,再想用财产来弥补,那时后悔晚矣……经过老晏伯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说明各自的利害关系,最终女方答应将车给男方使用;男方同意不再争夺房屋产权,为这起婚恋纠纷画上了完美句号。“调解是一门沟通艺术,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只有同时解开当事人的法结与心结,才能让法治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内心。”老晏伯说,简单的案情后面也蕴含着复杂的人情百态,只有用心去理解,用情去感化,用法去规范,才能发挥调解的最大作用,实现案结事了。
 
  撕毁协议
 
  团山村有一对亲兄弟,家中有一块稻田,每季产稻谷30挑,父母在世时就明确这块田的划分,兄弟俩各要15挑(一半)。因为是亲兄弟关系,当时田埂分界没有硬化。后来,兄弟搞起蚕食政策,从田埂分界处,今年多挖一卡(手握拳伸展开的距离),明年又多挖一卡,逐年一点点地侵占哥的田地,当哥的找兄弟理论,导致双方大打出手。经小组长、村委员多次出面调解无果,才将此事推送到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老晏伯了解实情后,分别劝说哥弟俩。他说,当哥的人老实,极易沟通。其弟有些蛮横,思想工作难做。经他多次劝说其弟,要以亲情为重,自己的该是多少就要多少,才慢慢地解开其弟的思想疙瘩,促成双方同意调解。在众人的见证下,调解员现场重新为哥弟俩测量划分稻田,明确界线,并拟出调解协议给哥弟俩签字按手印。岂料第二天,当哥的跑到调解委员会来反映,其弟眼看自己多占出来的部分又被还回去了不甘心,竟将调解协议撕毁了。老晏伯劝慰当哥的不要着急,说道,虽然调解协议书你弟撕毁了,但是有你弟的签字,它有证明力,证明稻田分割界线是有依据的,你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并表示愿意免费帮他写民事起诉状,请求都匀市人民法院裁定。当哥的依法向都匀市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法院调查了解后作出裁定,被其弟撕毁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合法合规,符合事实依据,具有法律效力,请其弟在10日内恢复调解界定位置。可是,其弟接到人民法院裁定书后并未执行。当哥的接着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来是法警队亲自到现场勒令其弟执行法院裁定,此案才了解。”老晏伯说,此件是他做人民调解员4年以来,没有调解成功、走司法程序解决的诉求较为典型的案列。
 
  锦旗封存
 
  在调解室的角落有一个纸盒,记者发现里面装着一面锦旗,打开来看,上面印制作“维护人民利益彰显司法公正”,是小围寨村解某送的。“已是花甲之年的人了,只想为群众多做些实事、有意义的事;能为党委政府分忧,为普通老百姓解愁,荣誉什么的不去想。”老晏伯与他的同事徐建龙一人一句地说道,不挂锦旗出来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不想老百姓看见,跟着学送。据晏徐二老回忆,2022年,解某因驾驶摩托车撞伤一女士入院治疗,由于摩托车只交有强险,导致女士住院期间续费出现问题,不断打110报警协调催缴医药费,派出所多次协调未果,故将此案推送到调解委员会落到晏徐二老手上。“医院方面告知,女士的伤情仍需缴费继续治疗。”老晏伯告诉记者,解某是小围寨村一位年近60岁的村民,每天骑车出门,是为打工维持生活,根本找不到几个钱,村里正准备把他列为低保户。这次交通事故,使生活本就拮据的解某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再怎么困难,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出现了责任事故,就要勇敢承担责任和后果,不能有回避思想。”调解中,老晏伯对解某说:“我们会用最大努力做工作,帮你争取得到对方谅解。”在做受伤女士的工作中,老晏伯把肇事者解某的真实情况做了详细介绍,以及解某前期垫付的5万元费用,大部分都是借来的,希望女士酌情考量提出补偿要求。最终,经过晏徐二老反复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双方做了一次性了结。解某为这起事故共计付出了15万元,不算保险公司赔付的部分。解某表示,虽然背负债务,但解决了一桩心事,如释重负。看着晏徐二老为此事跑前跑后,劳神费力,想邀请二老到家里吃餐便饭,当面道谢,可是晏徐二老总是谢绝,并叮嘱他:“今后骑车一定要注意安全。”为此,解某想到了送锦旗,深深地表达心中的敬意与感谢。
 
  【采访札记】

      退休前,晏玉林在都匀市公安局从事政工室人事管理工作;退休后在公安局兼任退休党支部副书记的工作。2020年,局领导希望他响应市里号召“退休不褪色”,进社区、下基层从事“人民调解员”工作,为党的事业持续发挥余热。晏玉林说,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很多很多事情,对党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趁现在自己身体还行,应付一些日常的工作没问题,所以,他当时就毫不犹豫的就答应局领导的建议干起这份工作。几年下来,奔走在为人民调解矛盾纠纷的路上,看见一桩桩、一件件调解成功的案列,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喜笑开怀的画面,令人感触深受,让他更加热爱了“人民调解员”工作。都匀市法学会小围寨街道工作站站长莫舜,是晏玉林的直接领导。他谈到,晏玉林是一位具有深厚人民情怀和调解才能的优秀党员,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热情服务,以及对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合法原则的坚守,为都匀市人民调解工作树立了典范。自担任人民调解员以来,晏玉林组织调解了300余件各类矛盾纠纷,其中疑难矛盾纠纷案件60余件,得到当地群众的由衷赞誉和领导的高度肯定。
  以诚心换真心,以党心换民心。奔跑在基层调解战线上,晏玉林每天都过得很充实,退休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为人民奉献着余热。他说,只要自己还干得动,就不会停下来,继续做好公益普法和人民调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