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报送排名 > 荔波 > 正文

荔波县公安局 “三个三”举措密织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作者:覃萌 编辑:覃静戎 来源:荔波县公安局 发布时间:2024-08-14 15:27:07

字体:T大 T小


  为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建设,着力打造全省最平安旅游城市,荔波县推行“三个三”举措,多层面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密织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有效确保了辖区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刑事发案同比下降23.8%,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省州前列。
 
  健全完善“三项系统”,提升科技赋能。加密完善天网雪亮系统。针对新建城区、背街小巷及农村集镇“天网”、“雪亮”存在的盲区死角,不断加密补点建设。目前,全县前端监控设备共1313个,人像卡口89套,治安卡口31套,微卡口36套,全景摄像机(鹰眼)5套,无人机3套,基本实现了县城区、主要景区及中心集镇视频监控的全覆盖;创新建立旅游警务管控系统。自主研发“灯杆定位报警系统”,将景区及周边道路沿线4500棵路灯杆进行编号,并将附近图片录入系统,报警人在报警时只需报告自己所处的路灯杆编号,出警时可通过系统标注或手机端定位导航,快速到达现场,破解游客报警求助说不清地址、出警慢问题。建立智慧交通管控系统(含车辆违停、不礼让行人抓拍系统91套、红绿灯路口管控43个、定点测速卡口3个),全面提升旅游城市道路交通智能化管控水平;强力推进“平安黔哨”系统。牵头对接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四家通信运营商,全力推动辖区企业、商铺、社区、农村等公共区域各类视频监控资源整合接入,真正把监控视线拓宽到群众“家门口”和企业“生产线”,全力守护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截止目前,全县已接入“平安黔哨”社会视频资源监控8000余路,是天网和雪亮工程的5倍。
 
  用足用活“三支力量”,推动重心下移。用足“包村警长”。针对基层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基础防范薄弱等问题,局机关102名警力下沉全县102个村(居)担任“包村警长”,全力协助各辖区派出所重大风险防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员管控及为民办实事等“主防”业务,工作运行以来,共排查各类风险隐患210起,化解矛盾纠纷389起,为群众办实事2500余件,有效助推了公安警务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的深度融合。用好“一村一警”。每半年对现有102名“村警”开展业务和纪律培训,不断提升其履职能力。还制定“村警”积分考核实施办法,对工作不称职、群众意见大的队员一律作解聘处理,去年以来已先后解聘3人。与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解决“村警”待遇,月工资按照村支两委主要领导进行拨付(平均为3000余元),营造了拴心留人的环境。用活“义警组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村支两委、社团组织等工作联动,搭建社区警务团队,先后在县城区创建了“一青三老”(青年志愿者、退伍老兵、社区老大妈、老党员)、在大小七孔东、西大门组建了“梦柳卫士”、“驾欧组织”等一批叫得响、发挥作用的基层治安联防平安组织,提升基础防范水平。
 
  推动落实“三元治理”,化解风险隐患。深化“千警进千家”大走访。推行“五个一”工作法(制作一份宣传手册、确定一份走访名单、建立一套登记台账、解决一批民忧民虑、建立一份问题清单),深入基层开展“万警进万家”大走访,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真情实意协调解决广大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共走访村寨302个、社区8个、学校112个,涉及人数9512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43条,为群众办实事334个。强化“警民联调”大构局。在治安形势复杂、矛盾纠纷多发的城镇派出所、景区治安派出所等广泛推行“律师进所、民调入所、行业助所”活动,全力构建多元联处快调格局,及时有效处置各类风险隐患,严防“民转刑”“刑转命”案件。今年以来,全局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5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民转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1.2%,没有发生现行命案。推行说理式执法。坚持依法执法与普法教育相结合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加强法律宣传,变单一执法为教育在先、处罚在后,引导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有效减少了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2024年以来,全县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1.5%和9.8%,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巩固了“中国平安建设示范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