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和人民法庭组织开展主题开放日活动,邀请水族文化传承人、水书先生、人大代表、马尾绣传承人、镇综治办工作人员、调解能手及律师代表等齐聚法庭,通过实地参观、座谈研讨的形式,搭建司法与民族文化的沟通桥梁,共探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沉浸参观
在法庭干警的引导下,参会人员步入宽敞明亮的诉讼服务中心,干警介绍,这里主要提供立案、咨询、调解,还特别设置了双语服务。
“现在连‘起诉状怎么写’都有标准样本,扫码就有,太贴心了。”人大代表边看边点头。
推开一扇门,就走进了一间别具特色的调解室:融入水族马尾绣元素的法治宣传画、专门整理的水书习俗参考资料,叠放整齐的案例宣传册,在场的水族寨老和文化传承人倍感亲切。
“这是专门设立的民族调解室。”大家环顾四周,“双语法官懂法律、能沟通,你们懂民俗、有威望,邻里纠纷才好解。”
接着,一行人来到审判法庭,听着法官介绍了辖区案件受理的情况和审判流程。
一位水书先生感叹道:“对法院刻板印象停留在‘打官司’‘坐牢’的地方,看到法庭把水族文化特色考虑得这么周全,真是不同。”
深度研讨
参观结束,大家围坐在会议室里,围绕“水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司法融合”展开座谈。会议以端节期间唱水歌为切入点,引发了热烈讨论。
水书先生结合水书“和为贵”的核心思想指出,端节作为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端坡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村寨情谊的重要载体。他强调,即便内容源于民间、形式自由,但仍应坚守习俗底线,避免变为纷争源头。
水族文化传承人表示,将对水族古歌、民间歌谣等开展梳理,筛选精华内容并规范传播方式,引导文化传承者坚守法律与道德边界,让民族文化在正向传播中焕发活力。
人大代表与律师代表从法律层面解读,无论内容是否源自民间,传播行为都需符合公序良俗,尤其是具有公众影响力的参与者,更应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引发纠纷。
镇综治办工作人员与调解能手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建议,建立“法庭+寨老+传承人”联动调解机制,遇到类似纠纷时快速介入,既依托民族习俗疏导情绪,又依靠法律规范化解矛盾,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场座谈,从一首被改编的歌曲谈起,最终落脚一个更深的共识:“和为贵”,不只是古训,更是治理智慧,在尊重、理解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水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才能彼此滋养、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