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法工作 > 正文

黔南州中院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作者:孟锦雄 罗翔 编辑:吴玲 来源:法制生活报 发布时间:2019-09-20 13:26:02

字体:T大 T小


  
 
  近日,黔南州中级法院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对主题教育进行安排部署。
 
  黔南州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九巡回指导组指出,黔南州中级法院对主题教育高度重视,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组建3个具体工作组,抽调专人负责主题教育工作,将法院系统开展的“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加强内部管理”活动和“实战大练兵”活动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中,效果很好。
 
  会议强调,中央、省委启动主题教育以来,黔南州中级法院党组在黔南州委的统一部署安排下,高度重视,提前谋划,早安排、早行动,为第二批主题教育做了充分准备。黔南州中级法院要全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大重点措施有机结合、贯穿始终。坚持抓思想认识到位、抓检视问题到位、抓整改落实到位、抓组织领导到位,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
 
  会议强调,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作为搞好这次主题教育的基础,作为党员干部自学的主要形式。要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让信仰信念潜移默化深植于党员思想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把学习理论与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紧密结合,进而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措施。要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研讨、专题读书班、专题研讨班等形式,激发党员干部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感染力。要加强正面引导,注重发现和挖掘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院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风尚,为主题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要深刻剖析反面典型,以案例明法纪、促整改,发挥警示作用。
 
  会议要求,此次主题教育,要注重调研主题,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要以提升司法能力和水平,解决审判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总课题,法院领导班子成员、专委要结合分管工作,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拟定各自的分课题,多查“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变成理清思路、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推进工作的成果来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效。要注重摸清实情,成立课题组,在主题教育期间每月到基层调研,实现对12个县(市)法院调研全覆盖。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到矛盾问题突出、诉讼当事人反映强烈、情况复杂的地方,在基层一线找工作的难点、痛点和关键点,沉下去、俯下身,获取“第一手”资料,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要注重调研实效,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并汇编成册,组织专题研讨,确保调研出成果。要统筹安排调研活动,不扎堆调研,不搞层层陪同,不增加基层负担。
 
  会议强调,黔南州中级法院从主题教育一开始就要抓好检视问题,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聚焦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检视。在检视问题内容上,重点开展好“五对照五检视”,在检视问题方法上,重点把握好“六要六不要”,针对工作短板、具体问题,从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要把整改落实贯穿始终,扎实开展十二个专项整治,对已确定的十一项专项整治,法院专项整治组要逐项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确保整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到位。对黔南州法院通过调研、检视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形成专项整治方案,逐一安排整改销账。要防止拖延整改、敷衍整改,注重时效性、真实性。整改过程中要对照目标切实推进,最终以实打实的成效说话,要防止以整改为名,层层填表报数,增加基层负担,要不定期开展整改“回头看”,确保整改成效。要防止甩手整改,注重针对性。要进行认真研判,将问题类型分类,细化整改措施,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将整改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人,防止整改过程中出现“二传手”的情况。要把问题整改落实作为建立健全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建章立制,把整改落实成果转化为改进作风、促进工作的强大动力。
 
  会议指出,这次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出更高要求。主题教育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压紧压实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切实防止“两张皮”,充分发挥好“两微一端”的宣传辐射作用,及时宣传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中央、省、黔南州重要精神、重大部署以及法院主题教育的工作进展、实际成效,在全院掀起开展主题教育的热潮。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扎实推进黔南法院各项工作,为黔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孟锦雄 罗翔)
(编辑: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