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璨 姚元梅 编辑:王孝文 牟泗亭 来源: 来 源|黔南日报社 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06-08 18:03:42
老一辈革命先驱的精神火种,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代又一代的罗甸人发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淬炼精神钢火,书写奋斗传奇。
山间迸发的精神火花,凝聚成干部群众发奋图强的伟力。
罗甸是出先进典型的“精神高地”,更是盛产劳动模范的沃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片热土相继涌现11位全国劳模,多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一代代罗甸人接续奋斗,立起高原风骨,绽放精神钢火,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也必将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关精神”“麻怀干劲”已然成为新时代贵州精神在罗甸301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最好注脚。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如今,罗甸县36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以不进则退的意识,只争朝夕的干劲,滴水穿石的韧劲,抢抓发展机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罗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突破山的困囿,走出穷的逆境
——记全国劳动模范、罗甸县沫阳镇原东跃村党支部书记汪财发
2005年4月30日,罗甸县沫阳镇东跃村汪财发到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那一刻,北京会场的掌声和东跃村村民的掌声同步响起!
一位来自中国社会最基层细胞的干部,干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赢得如此殊荣?当年,这个被大山重重围困的村子,到底发生了怎样轰轰烈烈的故事?
带领全村群众“刨”地要粮食,“问”山要出路,解决吃饭、行路、教育等问题,实现了“人均一亩田,人均三亩经济林、人均一头猪”目标。
这是汪财发担任罗甸县沫阳镇东跃村党支部书记20年交出的成绩单。
与石争地 问山要粮
东跃村位于罗甸县西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区。因为坐落在岩山上,又叫“岩石村”。
境内高山耸峙,沟壑纵横,山石裸露,耕地少、土壤薄,水源缺、蓄水难,庄稼长不好,粮食产量低,村民穷得叮当响。
1979年,初中毕业的汪财发在家务农一年后,开始在当地“赶乡场”,做贩卖牛马和杀猪生意,此后跑到广西打零工。
1987年,改革开放热潮席卷全国。与罗甸县毗邻的广西天峨县的三堡乡发现并开采出锡矿,“我加入了外出‘淘金’的队伍。”那一年,24岁的汪财发第一个离开东跃村,到广西下矿井,不到一年时间带回两万元,成了东跃村第一个“万元户”。
1996年,汪财发回家过年。春节后,正当他和妻子准备再次动身前往广州打工时,老支书领着几个村干部来到他家,希望他留下来带领群众一起致富。看着村民们迫切致富的眼神,汪财发心动了。不久,他被选为东跃村村委会主任。
汪财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跑遍东跃村的每一块土地。不久,一幅“岩石村”与石头争地的山区建设蓝图渐渐清晰起来:向山要地造良田,修建“大水缸”,积起望天水,彻底改变东跃的“穷山恶水”。
“石头间夹着一小窝一小窝的薄土,全村9个村民组全部在石窝窝里点苞谷。”汪财发说,2000年以前,别的村都是以稻谷或者现金上缴农业税,可东跃还在交苞谷,当时的董架乡还专门准备了一个粮仓给东跃村装上粮的苞谷,“抬不起头啊!”
解决吃饭问题成了首要任务。1998年,汪财发将准备买猪的钱做路费,带着村里的党员到县农业局学习抠土造田方法。
汪财发率先在岩缝里抠出2亩3分良田,全村40名党员和村组干部共造田130亩。当年就有了收成,村民纷纷跟着干起来。两年时间里,全村共劈石造田600亩,其中400亩为稻田。
由于岩溶发育,土层薄弱,地里留不住水,农业灌溉没有保证,庄稼难以生长,喝水用水都是大难题。
最先解决吃水难题的,是一口口的集雨窖。
1999年,在汪财发的带动下,家家户户动起来,你帮我凿石头,我帮你背水泥,全村修建800多口水池水窖,蓄水1500立方米,完成引水灌溉工程3500米,星罗棋布的水池水窖散落在山间和房前屋后,田土有了好收成,东跃村正式告别吃“苞谷饭”的历史,全村300多户1300多人终于吃上了自家生产的大米。
正是这股子不服输的干劲,2019年,东跃村和全县一道提前一年脱贫摘帽。户户通自来水、家家通水泥硬化路的目标如期实现。
绝壁凿路 打开山门
有一首歌叫《山路十八弯》,说的是湖北恩施山路崎岖难行,而东跃村的道路比起恩施的山路更为陡峭曲折。
整个东跃村被“锁”在大山中。9个村民组分散在9个不同的地方,到9个村民组走一趟,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最远的寨子岜丁湾,要走3个小时才能到山外的公路边,偏远的冗乒组山高崖深,牛马常常被摔死。”汪财发说,因为交通不便,许多村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大山,没见过公路,好不容易喂肥一头猪,却抬不出去卖。出村就医困难重重,重病的村民只能在家等死,山外的姑娘说啥也不往东跃嫁……
汪财发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在坚硬如铁的石山上修一条环村公路。据交通部门测算,修这条11.8公里长的环村路需要140多万元。这对于东跃人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全村砸锅卖铁也凑不出这个数的零头。
汪财发没有放弃。他日夜兼程,走村串户,组织村民讨论修路问题。最后确定,环村公路只修通7个组,最边远的两个组想办法搬出来。
汪财发到县里争取到10万元资金买雷管炸药。2000年大年初八,春寒料峭,对面岩山上,汪财发放响了东跃村开山辟路的第一炮。村民们带着钢钎、铁锤、锄头进山,向悬崖绝壁挑战。没有大型机械设备,村民们在悬崖上腰系绳索,像荡秋千一样打炮眼。仅用1年时间就打通了原本需要5年时间、至少140万元才能打通环村公路,彻底解决了7个组的出行难题。
2000年7月1日,汪财发在修路工地上插起的党旗面前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就被村民推上了村支书的位置。
重走这条环村路,被车轮碾轧的山路,早已难觅当年战天斗地的痕迹。路的两旁,连年栽种的柏香树青翠、挺拔。“东跃村有个传统,每年正月初三,党员都要在环村路上栽树养路。”汪财发说,解决了7个村民组的行路难题后,又对不通路的冗乒、冗基两个组实施了生态移民搬迁工程,26户108人全部搬到公路旁的岜西移民点。
路通百业兴,道顺民心畅。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外出务工人员有600多人,占全村一半以上人口。”东跃村现任村支书张金辉说,东跃村的钢筋工远近闻名。
筑梦育人 改变命运
东跃村村委会就在公路旁。“这里原来是东跃村小学,就在大路边,娃娃们读书方便。”提到孩子提到学校,汪财发眼睛充满了光亮。
“要想刨除穷根,改变命运,必须从教育开始。”汪财发对教育格外重视。
“东跃村过去连初中生都很少,更别说大学生了。我头五年的工资全部拿来聘请民办教师代课。”汪财发说,由于东跃小学条件差,师资力量有限,一直缺少一名教师,村里没有钱,他就拿出自己的工资来聘请,“我的工资是多少,代课教师就领多少。”
老东跃村小学坐落在山沟里,交通不便,学校办学条件差,辐射范围小,生源逐渐减少,学校面临停办。在多方努力下,学校搬迁到公路沿线,解决了东跃、麻怀、田坝等几个村就近入学难题。
“以前上学要走4个小时。学校搬到公路旁边后,读书方便多了。搬出来那一年我才9岁。”东跃村第一个大学生邹鸿2017年从贵州大学明德学院毕业后,成为红水河镇壁山村的一名驻村干部,最近几年,他们家先后出了6名大学生。
“东跃村东落坨组鄢家姑娘鄢竹莹毕业于吉林大学,过去鄢家在村里是最穷最老实的家庭,现在他们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已经搬到镇上住了。”汪财发说,2017年县里整合教育资源,将东跃小学并入董架小学,孩子们享受到更优越的教育资源。
汪财发于2016年卸任村支书职务,但他仍然心系东跃村的发展。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想为群众做点事情。”汪财发说,现在正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候,他希望发挥余热,带领年轻人继续奋斗,让东跃村老一辈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东跃和麻怀毗邻,相隔不到1公里。我非常看好东跃村和麻怀村的联合发展,我和邓迎香都是全国劳模,两个劳模携手,两个村联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1+1>2’,振兴乡村大有可为。”汪财发说,他一直在琢磨这件事,希望能为村民找到更多的致富门路。
中共黔南州委政法委员会主办
黔南长安网 © 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证号52272399009-00002 ICP证:黔ICP备19013089号-2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黔南州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大厦 技术支持:嘉旅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