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将自家房后的通道给你家加固、加宽使用。”
“我也愿意维护通行道路。”
近日,在都匀市匀东镇的一个调解现场,一起兄弟两家间的纠纷被化解在了“房前屋后”。
这个纠纷因何事而起?还要从10多年前的建房占用道路纠纷说起。
兄弟两家,早年矛盾埋下隐患
原、被告两家是亲兄弟关系,本应和睦相处的两家,却因一些琐事在多年前就曾陷入矛盾之中。两家的房屋紧紧相邻,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原告家若要驾驶机动车回家或出门,就必须经过被告家门前的晒坝,如只是步行,可直接从被告家房后通过。时间回到2006年,被告家因建新房需要,将通往原告家的道路占用,两家便开始产生矛盾。2010年3月某天,为了解决通行问题,双方曾郑重地签署了一份调解协议。协议约定,原告家在不运输重物的情况下,应从被告家房屋西边(房后)通道通行;原告若运输重物,被告同意原告从其房屋北边、东边通道晒坝通行;若被告整修其房屋北边及东边通道晒坝,由原告负担30%的费用,由被告负担70%的费用。
岁月流逝,矛盾再次逐渐显现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曲折。在协议履行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原告家饲养的家禽有时会调皮地跑到被告家的晒坝上,这一跑,就跑出了卫生问题。而被告家的晒坝,需要用于晒谷物等。原告家又需经常驾驶三轮车到市场上卖菜,每当被告晒谷物的时候,原告的通行又会产生影响。矛盾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双方对彼此的不满也与日俱增。终于在某一天,被告在房屋北边、东边的晒坝堆放起砖块,挡住了原告的通行之路。无奈之下,原告向都匀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被告排除妨害。
法官出手,他们最后握手言和!
都匀法院匀东法庭的承办法官接到案卷材料后,经过仔细阅卷,看到两家关系特殊,并且相邻权应以调解为宜,考虑两家有调解基础,结合当地人习惯讲少数民族语言, 便叫上法官助理和“特别翻译人员”(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法院工作人员)一同前往现场。经过现场仔细查看,耐心地听取双方的意见。为了更好地了解双方的真实需求,他们采用背靠背的方式,分别与双方沟通,认真梳理矛盾点。本着“谦和礼让,和谐共处”的原则,结合两家位置特点,“调解小队”经过 4 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被告愿意将自家房后原只够单人通行的小路给原告加固、加宽至3米左右使用,足够机动车通行,双方心中的坚冰渐渐融化。被告同意给予原告通行便利,而原告也自愿维护到家的必经道路。这场房前屋后的纠纷,终于圆满地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