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保障。近日,惠水县人民法院大数据法庭成功化解一起涉大数据企业合同纠纷,案涉款项95万元于当日一次性付清。在保障原告企业权益的同时,也让本就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被告企业“缓了一口气”,双方满意而归。
案情回顾
原、被告同为大数据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2022年,原告河南某数据公司与被告贵州某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约定河南某数据公司为贵州某科技公司提供数据标注等服务。后双方在结算过程中,因对合作协议中关于“背靠背条款”的理解产生争议,导致尚有100余万元服务费用没有按时支付给河南某数据公司,河南某数据公司追讨无果诉至法院。
案件调解
受理该案后,法官积极组织原、被告进行沟通交流,对双方争议焦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经了解,被告是一家长期从事数据加工处理的民营企业,该企业进驻多年,信誉良好,为市场提供了数百人的就业岗位,现受应收账款回款影响,资金周转压力较大。承办法官考虑到此类案件不仅关乎企业间的经济利益,更影响到双方的持续经营和市场信誉。若简单通过判决方式结案,不仅会增加当事人诉累,也不利于案结事了,故围绕争议焦点,承办法官与双方代理律师就案件事实和调解方案从法律角度分析解释,及时释明案件利弊,帮助双方减少诉讼的盲目性,客观公正引导双方进行调解;同时,通过行业主管部门、专家委员会委员从行业发展、未来合作以及情理等角度向双方疏导说明,引导双方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最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于当日履行完毕,法院及时依申请对被告公司冻结的账户予以解冻,至此,原告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被告的经济压力也得到了缓解,“两难”变“双赢”。
判决不是案件的终点,事了才是司法的追求。该案是惠水法院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也是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惠水法院大数据法庭将始终坚持“如我在诉”理念,不断缩短涉企案件办理周期,强化多元共治,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职能,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全力当好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护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