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都县人民法院紧扣少数民族地区群众需求,精心培育了“红心法官领航站”诉讼服务品牌,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司法为民新路径。2024年以来,群众对诉讼服务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抓牢“党建+示范”。出台《诉讼服务中心规范试行》《微笑之星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服务标准、压实工作责任,设立“党员示范岗”,推行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定期开展“微笑之星”评选并将结果与绩效挂钩,有效激发干警服务热情和责任意识。2025年以来所评“微笑之星”里,党员占比85%。
做细“党建+服务”。在机关诉服大厅设立“优化营商环境”“退役军人”绿色通道、“涉老案件专窗”、汉语和水语“双语”窗口,由党员干警轮值服务,2025年以来已服务651人次。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党员干警牵头组成“预约立案小组”,带着材料上门办立案、讲法律,目前已经上门办理79起。农忙时节组建“党员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审判团队,开展“夜间法庭”服务,2025年以来已开展316次,让群众“办事不误工、维权不跑腿”。
做实“党建+解纷”。选派优秀党员法官与调解员组建“党员法官工作室”,聚焦婚恋家庭、金融、物业、劳务合同等本地高发纠纷,从源头预防、事中调解发力,减少诉讼增量。2025年以来,工作室共调解案件271件,调解成功率达67.16%,同比提升21.01%。依托“一村(居)一法官”机制,由党员法官带头对接全县105个村居诉讼联络点,定期对矛盾纠纷高发领域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辖区矛盾纠纷“底数清、情况明”。2025年以来,累计收集矛盾纠纷285起,全部及时导入化解程序,办结率100%。党员法官、法官助理组成调解指导小组,以授课、案例分析、庭审观摩、联合调解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基层调解员的法治素养与解纷能力。2025年以来,累计指导调解700余次,开展集中培训8场。